《丛林周刊》292期《艺术夜话》主编伤痕,第九章 地理乡愁之画家林容生
2021-01-02 22:32:04
  • 0
  • 0
  • 12

                      请大家相聚午夜时分,听神仙说书,东越文曲夜话:

                                                           

第九章 地理乡愁之画家林容生

后来者著名青绿山水画家林容生与众不同,他独步越过大金湖翻山越岭到万全良地,这位被唐僧题为“地理乡愁”的“吾生乡愁”大家。他没有停下脚步,仍然前行在东越大地挽留“地理乡愁”!

缘起——

中艺福建联络处、中艺福建书画院,经过2017年的重大改组和整合,充实和配备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艺术大家作为名誉院长和顾问,更重要的是全国著名诗书画家、公益大使谢云生谢向英父女,全国著名青绿山水画家林容生师生团队,著名花鸟画家宋展生团队,中美协全国著名画家胡伟、唐承华团队以及著名大泼彩画家梁明团队的亲情加盟,跋涉福建的山山水水,走进省图、社区、学校讲座,并留下上百幅(诗)书画佳作,收藏在乡村艺术馆,旗下的乡村艺术馆紧紧地依托生态产业和古民居村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2018年将更上一层楼,以闽江流域探寻,给合一带一路,全面将福建生态艺术走向更高境界。感谢我们福建艺术家们,一路风雨兼程,感恩有您同行。

福建的地域文化和地理特征明显,造就了独特文化的多元和地理的丛林与森林、海洋共存的旖旎景观和民俗风情,画风的多样性和画家的风格都能依据这个文化多元而显现出来。

此时,我们所在的文化多元的小画村俺映在半山,幽居在高山峡谷一族,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独俱特色,难得一见的火车旧枕木也被有心的主人装饰门墙,小桥流水悠悠行走,最终归于一池中,最后流入闽江。

小黄花垂怜三尺,它们在春光中摇曳着,像是孩子们新奇的笑脸,注视着我们这些陌生人的面孔,周围阳光铺满山间却是那么宁静、宁祥,弯弯曲曲的石阶,向村庄的四处延伸,芳香四溢,如女人般柔情似水,芳香了路人探望的目光。

满枝的桃花与对面的房子构成了山野中极富诗情的画面,在风中飘动,令人心醉。各色的树与花藤依墙围成篱,曲径通幽地沿山边通往各院落,将石壁很好装点成景点,村子不大,居住的人却大,有画家有官员有当地居民有企业老总,他们融合相通,渐渐形成一个玲珑剔透的小画村。

我们是雕塑家孙忠光的引领下,与柯健兄、沈钊昌兄、曹霄龙兄沿着茶花芬芳去探寻那高山小峡谷的小画村。我们依山而上,路往高处,云耕的层次分明。古时的石头垒砌的围埂,层层叠叠,树就种在分层的田野上,四通八达地通向画家村,而它独居高处,很好地将半山云耕的艺术氛围与祖祖辈辈居住山下的村民简单的生活情趣融通。

小峡谷是从一棵杨梅边的狭缝处流淌下来,此刻的桃树花开在画村下方的田垄下,与鸡鸣、炊烟、土墙和时间的痕迹一道成为独特的艺术家园。

此时,冬天最后的足音早已消失,满山的春色扑面而来,桃花的春天映衬春光,荡在树枝头,向着柴扉挺进,与院落溪水边画家画画的情景相映成趣。这小峡谷,这有水的地方,便有人家,茶花、小黄花、桃花,朵朵开放在画家的心上。他们在此写生画画。于是,便有了美丽的小画村。

这“半山云耕”之处,我偶遇上了林画家,与他结缘,他又让我认识了长居此地的潘画家,因有潘画家而渐渐的形成一处独特魅力的小峡谷画村,他们都是毕业师大美术系的学生,我想这便是艺术家的乐园,有园林的韵味,峡谷的幽情,春天的花香。这里离师大很近,我想也许林容生的弟子们也经常聚集于此。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与沈钊昌、柯健就闽籍当代著名书画家及本人诗书画交融等方面,做了一次有趣的对话。

东越文曲罗唐生:沈钊昌兄好,您是从福建走到中原河南的画家,成就非常明显。您离开我们福建老家已经有二十六年了,而且在河南任职省侨联画院院长和省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尤其是这几年,您经常回到福建,与我们福建省的书画家交流比较频繁,为福建家乡绘画和慈善公益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福建人民感谢您。我想请您谈谈对福建画坛的感受和看法?

夢溪画潭沈钊昌:罗兄你好!非常有幸认识罗兄。从短短的时间内,多次与罗兄在一起交流。对罗兄的这种才华和对推动我们福建的书画事业的发展和宣传所感动。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福建,尤其这几年在书画们家的共同努力下,书画的发展非常快,也非常繁荣。所以出现了很多的大家名家。应该说,就像你罗兄一样,有一批人积极地宣传我们福建的书画家,为提升扩大对外的交流做了很多贡献,又有一大批热心我们美术事业发展的人才。包括是福州也好,厦门漳州,龙岩泉州也好,福建的书画家在绘画方面,对外交流,对外宣传这一块做得非常好,有一批热心书画事业发展的人在积极的宣传,对外扩大交流做了很多工作。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生长在我们福建闽西。我是个客家人,所以我非常了解我们福建的整个环境和地域优势,尤其是我们福建是一个独一无二多元化的城市,它是有海西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等融为一体。正是由于在这种多元化的城市下,我们整个福建的画家,有这个地域的优势,所以说很多画家渐渐形成自己个人的一些风格和新的一些面貌。

东越文曲罗唐生:下面我们说开始按我开出的闽籍当代著名书画家目录排叙一一对话吧?首先我们还是先说说新生代青绿山水画家林容生以及他们的团队情况。

夢溪画潭沈钊昌:近年来,我们福建出现了很多绘画大家,他们都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绘画的一些表现方式。比如我们的山水画家林容生先生,他就是用青绿山水来表现我们福建这种环境的优越性。因林容生先生是研究传统,追随北宋时代的一些大家,从他作品上来说,在块面、线条和形式上大胆地利用了我们的青绿山水来表现我们南方人的整个风土人情,还有福建的山清水秀。

东方健:林公翔先生说过:“林容生作品的画面体现出来的风格和特征,具有十分典型的个人化的视觉体验和空间感受。他以清冷而略带孤独感的方式诉说着梦里家山的故事。”我非常认同,不知您认为如何?

东越文曲罗唐生:说到林容生兄,在这里我想先说说两个词:“同道”与“乡愁”。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与一个人结缘,要“同道”,所谓“同道”,在这里就是“乡愁”(我接近“知天命”却要背井离乡,此去让我“乡愁”浓烈)。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的诗与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好好的我就写起“乡愁”诗。如诗“渐渐抵达的村庄”“在山区”等几十篇作品,都是在“乡愁之道”上狂奔。于是我就想以诗入画,或寻画配诗,不管是在小说里,还是在散文内,我都以画解“乡愁”。这不,一跑出去就是十年,还遇着了别人难以寻到的林容生兄长,并郑重地邀请他出任中艺福建名誉院长;让我万分惊喜的是:他欣然接受了。

东方健:请罗兄谈谈您对林容生兄青绿山水画的理解?

东越文曲罗唐生:林容生这位从三坊七巷这个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的地方走出的新生代青绿山水画大家,同样得益于福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我一直认为一位画家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修养,他的路是走不远的。根据我对林容生的研究发现,他不仅画好,诗书篆刻也非常精通,他每一幅都会配一首诗或文,并用书法题款。这就是修养到家。而且,正如文化评论家徐恩存曾说“被林容生征服的,还乡精神,这是以抒情性质的‘乡愁’溢满画面的诗意,整幅作品因而覆盖着淡淡的忧郁;这种忧郁相当朴素、沉寂、清澈、澄明,却又弥漫着闽地浓浓的乡思。”我不仅认同,还因为自己是闽西北人,又多半过着自寻的“忧郁”与“清苦”的生活方式,自然感受得到林容生兄的作品中有着浓烈的“地理”乡愁。这种“地理”乡愁,我认为是低下姿态,行走于古老村庄,跋山涉水苦苦寻觅方能得到的古老乡野之美,而不是坐在画室就能轻易获得的。

东方健:您是如何看待林容生画中的“地理”乡愁?

东越文曲罗唐生:林容生兄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精神还乡”的情怀,总是让我泪流满襟,如果画家没有“怀旧的苍凉”和“大悲悯情怀”来做这种苦行僧的差事,我们精致的文化传统就可能在人们的留恋中失传。正因为画家才情的漫溢,还有骨子里面的谦卑,以及 “一个人”在高度自信下对家园真诚的“敬畏”,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非常的重量,同时而又具备抵达人心的力量。我认同“林容生以‘深沉清雅古厚’与‘纯正凝练简约’的青绿山水建立一种对文化语境的体验,对人文境遇的认知以及对文化精神的守护。”也是画家一生一世的精神的“家园守望”。从而让他成为新生代青绿山水画(“地理”乡愁)的代表人物,也许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从“地理”乡愁中“探寻和感悟积淀千百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目标。”画家精心选择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闽地山水意象,它总是神祇似地,大处望眼地球的各个角落,小处着眼于灵秀山水、闲云野境烘托下的旧城、老屋、街巷、田园、阡陌、山岗等。他的组织“绘画情节”,不是蒙太奇似地传换,而是时时关照“地理乡愁”下的意象空间与时间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处理,线条笔墨细微的差异,色彩冷暖黑白的波澜变化,乃至旧式的白墙黑瓦的结构组合等,无不在时空转换中寻求韵律,并应用色彩、块面的结构方式让人有着身入其境的亲切与和谐之感,画面效果是满目沧桑,而让人有一种生命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同质精神价值认同。

不仅于此,我认为林容生兄在诗意语言绘画中,在某种心智的宁谧下产生的孤独,来拓展其空间,并抬高其境界和语境,这与他画中的纵横交叉的线条分割密切有关。他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感觉到在“枯寂”的山野中忽然偶遇了活水和甘霖,并寻觅到久违的心灵源头,那种质朴单纯、恬静逸趣、简约朴素的风格,在宽廊疏柱、远山近岗、林木花簇,青砖汗瓦中保留着最初的本意,“透露出久远文化的踪迹,这其中为精神的归来留下了无限伸展的弹性和空间。” 如果没有“乡愁”的精神指向,是难以达到“双重意义上完成了精神的还乡”而且他与一般性田园牧歌不同,他在诗画双修的灵性感召下,其诗画双修将陶靖节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知性’的南山。"收囊其中。其“灵性”浸润着多少人生况味。

我无意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找到源头,可庄子的预言,我们的鲲鹏之志,其《逍遥游》中阐述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在林容生作品中也能找到佐证。如作品《武夷山写生•后源村 》、《武夷山写生•下梅古镇(三) 》、《▲武夷山写生•马头岩 》、《武夷山写生•吴屯乡 》虽然都源于自我生命体验却都在历史文化背景转换下的,更高层面上 “精神还乡”的记录;虽然“忧郁中的孤独”与“岩崖、老屋”意象取舍后具有美学象征的苦苦求索与冥想,所隐潜的还是文人画家那种寂苦中“逍遥”的“精神还乡”的生命体验。且在林容生兄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他“解析自然山水的人文意义的思维特征: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找精神与山水的会心处。”还有游历情怀。譬如《春寒已过》《▲花语 》、《园林之十二 》等作品中,无不描绘出淡泊、静谧的品格表征,还有文人隐逸、品游的境界,这种由山水园林熔铸的历史文明特证与人们的命运得到充分的再现。

如上所述,我在“地理乡愁”:“山川田园、民居家园”中寻到了“同道乡愁”,其心灵游历中所体现出的恬静、高远,在精神境界与自然之美的现场中有了美的创造力、感受力和表现力。这正是林容生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和诗意体验分不开的,他总是在“眷恋”的“地理乡愁”回望中,让人怦然心动:吾“生”乡愁。

武夷山写生•后源村 纸本水墨设色 39x65cm 2016

▲武夷山写生•吴屯乡 纸本水墨设色 39x65cm 2016

希腊写生•雅典卫城 纸本水墨设色 45x64cm 2016

我收集了林容生兄有关对绘画的讲解。

他说:中国画的学习过程,有三个步骤:首先是师古人,这个在山水画当中尤为明显。就是要从临摹开始,临摹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向古人学习,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在传统绘画里头我们古人所用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所表现的对象当中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和形态,我们可以通过临摹去感受、掌握這些东西。还有一个是写生,叫做师造化,写生在人物、花鸟、山水的学习和创作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过程。院校的教学,写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以往我们要通过写生来收集素材,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功用我们现在可以用照片来代替。写生可以让我们感受生活和自然鲜活的美,并练习和创造表現它们的方法。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师古人师造化之外,还要师心源,师心源就是要尊重我们自己內心的存在。繪畫的根本是表达自己內心的需要,创作的出发点源于此,也归于此。——摘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4中国画教学文献》

除此之外,我还要谈到“画品”,我们对画画的认识和热情,最初是建立在对自己那只手的信心上的,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怎么说,画画是一门手艺。

于是不论是先生教画画还是学生学画画,一开始都是把训练手头的技巧看作很重要的东西,即便是在现代的院校里,我们也把美术专业称为“术科”,并安排了大量的时间来做技巧练习。以国画来说,这些练习涉及执笔和运笔的提按顿挫动作、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到工具材料的了解和应用以及临摹与写生中对形象和笔墨愈来愈精确的模仿与展现,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对某种乃至多种己被认为是完美的法度与风格的模仿与展现。由此我们获得了一种技术上熟练。这种熟练使我们具备了基本的造型能力和画画的信心,尽管它仅仅建立在用手的基础上。

这样用手画出来的画,古人把它称之为“能品”。有人把它锁定为目标,下苦功几十年。技巧熟练的作品表面上完整漂亮,但往往缺乏深度。

于是我们开始用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回望历史,环顾现状,关注形式。开始用头脑思考和比较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写实的、表现的、具象的、抽象的,并期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法度和风格——从题材到内容,从形体结构、笔墨结构以及构图、色彩、肌理到它们之间的节奏关系等一系列绘画的形式因素,通过想象寻求灵感和标新立异。这种努力的目的要超越传统的法度,建立有个性的样式并使作品获得某些学术上的意义,提升作品存在的价值。

用手加上用脑画出来的画,体现了精湛的技巧和聪颖的智慧,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用古人的话可以把它称之为“妙品”。我们为自己具备这种能力和智力而开始有了一份成就感。画画的过程中的这种理性的探索看起来理所当然,但依然有一种为获取成就而作为的功利倾向。它使画画成为缺乏激情的思辨,有人在获取了这份成就之后固步自封,并在功利的制约之下和陶醉之中丧失了创造力。

于是我们开始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画画?”事实上在古今中外许多大师的作品之中我们看到的还有许多手艺和学问之外的东西——有的痛苦有的快乐有的深沉有的激越;有的崇高有的真诚有的纯朴有的超然。我们由此窥见他们的心路历程,体察他们的心灵世界——那些作品超越了技巧和智慧体现出一种精神,让我们获得了真正让我们感动和给予我们启迪的东西。

这种超越了技巧和智慧体现出的精神,中国人称之为“气”。我们说云林的画有清逸之气,弘仁的画有冷峻之气,八大的画有孤傲之气,都是一种精神状态的真切体现。而我们由此可知他们的内心必有一段不同流俗的空间,必有一所不同常人的世界。

这种精神,生于天,养于地,成于心。有了这种精神,画画才能超越技术超越学术而真正地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是心灵的,它不张扬技术、不炫耀智慧,它呈现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因此,画画除了用手用脑,用心也是很重要的。读书识理,“加以致知格物之动,悟道参天之力”,逐渐实现心灵世界的充实与脱俗,是养气的基础,也是用心画画的前提。

用心画画,要有一个对自然对生活感悟之心。这种感悟之心建立在我们在亲近、关怀自然与生活的过程中对大千世界至善至真至美的体验和接纳之上,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灵世界更为亲近和关怀自然与生活的大千世界。

用心画画,还要有一个对生命与个性的珍爱之心。这种珍爱之心建立在我们在艺术与人生的旅途中和有缘有情的一切真诚相重和欢喜相待之上,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灵世界更加贴近和包容广大的大千世界。

用心画画,还要有一个清静之心和平常之心。清静之心可以让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去除急欲与纷扰,身心处于宁静清安的状态一心一意地乐享笔动墨流之趣;平常之心则可以让我们尊重理性的同时也尊重感觉,面对功利而不执著于功利,以一种轻松平静的心情自由自在地在画画的过程之中流露心迹。

用手用脑再加上用心画出来的画,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神品”了。

古人认为“神品”己经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我想也是。而最高境界的画是在实现了对生命的澄澈观照之后大彻大悟的境界。不执着于手,无挂碍于心,如弘一法师的“天心月圆”、“悲欣交集”,如周思聪淡墨中的莲花,那是一种用生命画出来的画,客观地说,不是我等平常人所能轻易达到的。

夢溪画潭沈钊昌:所以林容生先生是我们整个福建的山水画家的走出去的代表,应该是他在整个绘画的语言方面说在全国的知名度影响非常大。在学术上非常有深度的探索,在绘画语言上还有独特的一些思想。他是巧妙地利用的一些线条、构图和色块,以及表现我们客家及闽地的一些建筑、农村里面的这种文化气息。

第十章 “林家军”之姚莉芳与谢赠生

夢溪画潭沈钊昌:接下来还请唐僧兄谈谈您比较熟悉的林容生先生的博士生情况,您对他们的绘画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东越文曲唐僧:林容生团队,画坛称“林家军”,因为林容生是画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原因,系谱非法庞大,不完全统计有100多人。可以说他带出了很多很好的博士生,有许多学生绘画方面都能做到了走进去又能走出来。我在组建中艺福建书画院时,我有意识地将林容生的学生纳入,还通过北京方面任命了姚莉芳、谢增生等几位弟子作为第二梯队。况且林容生兄是中艺福建书画院的名誉院长,他在福建也带了不少博士生。如姚莉芳、谢赠生等。他们虽师出同门,但画风却迥异。

下面我们谈谈比较熟悉的请让我先说说林容生先生弟子.

东方健(柯健):据我所知林容生的一位女博士姚莉芳是地地道道的师大一线硕士生导师,却是一位绘画的高手,您能否说说她与高丽宣现代重彩画?

东越文曲唐僧:中国重彩画自古称“丹青”。经周、春秋战国至唐等朝代更替变迁,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极为灿烂辉煌。只是到了唐末至宋元,重彩画逐步走入低谷,到 20 世纪中叶,重彩画已经低迷了近千年。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由于工笔重彩画界老前辈潘絜兹先生的倡导开始复兴。在当代中国画坛形成了一股以融合中西创新国画的潮流,并产生一批具有民族探索精神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重彩画大师及著名画家,如:林风眠、黄永玉、张光宇等。

姚莉芳的高丽宣现代重彩绘画也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重彩样式,其区别于传统重彩的"以线造型",采用直接"以色造型"的新没骨或称"隐骨"画法,并利用现代色彩、材质肌理等多方面优长,从语言形式上强化绘画的本体特征。它融会了中西艺术,在表现中国画水韵效果的同时兼具色彩的印象画表现,呈现全新的风貌和特征,开辟了现代重彩画的视觉审美新领域,构成独具风格的现代新重彩样式。姚莉芳颇擅“没骨”画法。没骨者,不以笔墨勾勒,而以重色青绿朱粉染晕,其精要在于运笔与设色有机融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墨、色、水、笔融于一体,画者须得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理论,对于色彩的作用,向来颇有淡化与轻视之意。没骨画法的出现,乃经由印度染晕法脱化而来,与当时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佛像绘画艺术的发展相关。而佛教文化艺术宝库之敦煌莫高窟,其壁画艺术高度的色彩感染力,展示出强大的审美价值。敦煌壁画赋彩极为普遍的渲染和叠晕技法,娴熟运用主色红、黄、蓝、绿、褐、紫等,调制出绚丽而结构鲜明的组合色,具有强烈构成意味,色彩的作用几乎运用到了极致。形式的偶然开端有时会决定艺术家的“材料语言”,这种通过色彩来对话的特殊语汇被姚莉芳选择作为表达自身观念与技艺的媒介,与她喜爱和擅长的没骨技法神韵相通,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机缘,因缘成熟,势如箭弩,特别值得称道。在当今世界,中国重彩画在国际上的成功,也是把中国传统材料技法与西方材料技法、文化及审美巧妙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及魄力。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过去的“是不是中国画”的问题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它原有的定义。因此,我认为姚莉芳借鉴吸收国外一些能“为我所用”的材料、技法内容,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是十分有意的。

姚莉芳《丝路之情——朝圣敦煌》 重彩画

夢溪画潭沈钊昌:您能否将她的画进行诗性解读?

东越文曲唐僧:下面,在美好的月夜下,请让我结合姚莉芳的高丽宣现代重彩绘画来说说罗唐生诗《冬妮娅,冬妮娅》。首先 我们打开贝多芬的经典《月光圆舞曲》。《月光圆舞曲》灵感来源于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的《月光奏鸣曲》,此曲传诵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贝多芬独自漫步在月色朦胧的维也纳街头,突然听到一阵动人心弦的琴声。他被钢琴声吸引而去,惊讶地发现是一位盲眼少女在演奏。贝多芬深深地被打动了。他要求为盲眼少女演奏一曲,把少女情怀和明媚的月光糅合成闻名于世的升C小调。沈芷华将这个故事改编成舞蹈,《月光奏鸣曲》沉静而优美的旋律,由成人芭蕾舞班及芭蕾舞表演班用舞蹈呈现于观众面前。舞者翩翩舞姿中,将把月光闪耀在湖面,月光穿过树林,月光点亮了盲眼的少女情怀,这一幕幕浪漫景象活化在观众眼前。

作者:姚莉芳

这首诗是我的一首爱情诗,真正要与画达到“诗画交融”有一定难度。这首诗的完成,得益于一对企业家创业精神,我在他们的故事基础上创作而成,重点表现 “秘密的春天 ” “花骨朵 ” “寝梦佳期”“ 醉入迷宫 ”“ 折翅在边陲”“ 好高骛远” “ 梦中的美丽”等等几组意象。画家总体设计上以重彩画兼中西画为主,以传统重彩的"以线造型",采用直接"以色造型"的新没骨或称"隐骨"画法,并利用现代色彩、材质肌理等多方面优长,从语言形式上强化绘画的本体特征。它融会中西艺术,在表现中国画水韵效果的同时兼具色彩的印象化表现,呈现全新的风貌和特征, 描绘冬妮娅神秘的内心世界。最后,姚莉芳达到了诗意绘画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开辟了现代重彩画的视觉审美新领域,构成独具风格的现代新重彩样式。特别值得称道。

姚莉芳

东方健(柯健):谢赠生的作品得一个人静下心来品读,才能除却凡尘,才能以诗入画,身入其境,画家能融会惯通地运用中西绘画艺术语言,娴熟地将俗事的山水、景观拉近诗和远方,学与用在他的画面中有机地交融,其当下的现实与诗意的表达完美地在画面中呈现,色彩的运用,枝法的表现能做到真实有效。特别要指出的是,他的古典、禅意与轻歌的曼纱在时空中呈现出特有的诗意温情和幽静的效果,在画面让你陶醉其中而产生许多奇思妙想。

谢赠生的作品构图、意境和色彩等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功夫,也显现出了自己的风格,如下图:

谢赠生画

谢赠生: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福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乌山画院画师,教育画院院委,台江美术家协会主席。


林容生:1958年生于福州,1982年毕生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務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艺福建书画院名誉院长。

东越文曲生态艺术村迎来《国家诗歌地理》杂志、《中诗网》、福建省山水画艺委会、福建省花鸟画学会、河南省侨联书画院,作为首批入驻的创作基地。从2021年开始进行诗书画楹联的乡村艺术创作,为生态文明、振兴乡村服务。

《国家诗歌地理》杂志、《中诗网》、《中国汉诗》、福建省山水画艺委会、福建省花鸟画学会、福建省老干艺委会楹联专委会、河南省侨联书画院七块创作基地牌子统一由著名书法家@沈亮光@连长生分开书写;七个星座分别由著名@陈奋武主席书写的“东越文曲"做为艺术村牌用九龙璧石刻立在村边桥头,“百家名园“由孙绍振导师和著名画家@林容生书写,“农耕书院"由著名书法家连明生,“源石馆"著名书法家@沈亮光已书写,“丛林七子诗碑林"”(108位诗人)由著名书画家@连明生书写,“善恩书院"由著名书画家@当如法师书写,“陶朱QQ农场"划入《东越文曲、坡上生态田园艺术走廊》,由文曲坡上村统一立项上报。

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需要,更好更快地振兴乡村艺术,东越文曲田园艺术走廊筹建处研究将原中艺专项基金任命的福建联络处及书画院领导成员全部转入“东越文曲"艺术村任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书画院名誉院长、顾问、院长、常务副院长、副院长,《丛林七子》;各省主编、著名诗人、书画家,全部重组到“东越文曲艺术村”,同时增补@薛元芳(黄莱教授夫人画家)、@连明生(厦门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沈钊昌(河南政协常委、河南省侨联书画院院长)、@刘岸(厦门文学院院长、主编)、@方成义(省老干艺委会常务副会长)、刘跃(省老干艺委会副会长)七人为名誉院长,东井设计陈依健、福州检测赖登捷两人为副主任委员(试用期两年),澳洲华人国际电视台、中国区总监刘义萍为“东越文曲艺术村”楹联专家,设立东越文曲九龙璧研究会,由将乐县观赏石协会常务副会长谢华荣兼任会长,将乐县林业局工程师谢斌斌为农耕书院负责人,福州知青(原省社保局办公室主任)胡文卉任知青联络处负责人,张唐有、谢唐顺、张唐宝为“丛林七子碑林”(108位诗人)监事,赵瓒晏为“陶朱QQ农场"场长,吴祖武、张文有、张文清、邓求禄、谢安保丶吴祖泉、谢新生、谢顺根等八人为“东越文曲坡上艺术村”筹建处成员,负责与文曲村委会协调工作。将乐县古镛镇文曲村委会书记兼村长张晓红,分管副村长童粮生。

福建省将乐县古镛镇文曲村

东越文星(文曲)“海峡两岸百家名园”艺术走廊筹建处

2022/8/21

关于乡村艺术馆

东越文曲“海峡两岸”艺术中心及其书画院感谢关注《回归丛林》周刊

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编

关于乡村艺术馆和诗书画活动

及福建乡村艺术馆 和创作基地情况汇报

福建联络处简介

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以“爱国、传承、发展、创新”为宗旨,旨在充分利用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为传承、发扬艺术和文化,支持、服务、帮助中国艺术良好发展,结合时代特色,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传承经典,走向世界,以及坚持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举办文化艺术学术论坛,整理文献、传统文化艺术资料、出版,从而保证艺术传承与发展,为繁荣社会经济做出自己贡献。如开展艺术家走进美丽乡村、创新农耕文化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文化扶贫,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如敬农节、丰收节、双创大赛、举办文化论坛等,如开展与地方政府合办的诗词书画大赛,开展国医文化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落地艺术家创作中心和基地。开展书院工作培训、乡村文化培训、各种形式的论坛,开展公益课堂,帮助和维护已经有所成就的艺术家,总结其艺术成功的经验,并对其理念和实践进行理论研讨和总结,为进一步开展中国的艺术事业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推广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将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带出国门,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艺术家的风采。培养文化艺术领域人才,推介有发展前途的新人。联络社会各界机构与人士关注、支持、加入新时期艺术思想体系建立等工作。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此,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积极在福建各地市建立乡村艺术馆和创作基地,目前各类基地二十多处。名誉院长、书画院顾问、福建联络处主任、副主任二十多名;书画院院长、常务副院长、副院长、常务理事和丛林七子、诗评论家十多名,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展示书画艺术家的成果,与省图书馆合作开讲周末书画鉴赏讲堂和名书画家书画展;与朱子缘成为艺术战略合作伙伴,以丰富广大市民和艺术爱好者的需求。

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乡村艺术馆和创作基地

驻福建联络处书画家(福建名人工作室)名单

谢向英 谢云生 陈奋武 林容生 陈济谋 宋展生 杨挺 黄河清 梁明 李式耀 沈钊昌 (黄莱 )游火旺 缪又凌 徐志坚 周野 唐承华 米伟 陆永健 余端照 吴昌钢连长生 张煌 陈代安 陈行 柯健 吴建峰 吴应辉 沈亮光 刘瑛 叶发础 青色 黎德才 马婉玉 游晓龙 姚莉芳 谢赠生 童辉 王乃通 危安国 林富全 林向华 黄华斌 杨潇 吴茂长 林心健 周文 雷成轩 周道树 陈峰 孙忠光 林荣清 卢克锋 林传生 游作忠 陈耀松 胡振德 朱盛柏 肖卫华 谢华荣 游作忠 林锦如 。添加中。。。。。。)

丛林七子:杨然 罗唐生 周占林 赵福治 北塔 張嘉泉 大雁

丛林诗人友情:杨牧 刘岸、郑小琼 林童 伤痕 野松 李霞 野松 远观 黄莱笙 林秀美 施晓宇 黄培坤 卢辉 林山 林宇 游 刃一哈间 晓月 刘伏宝 常章生 胡章辽 郑智明 璎洛 鼓山 张平 韩咏华 柳歌 钟荭 远观 黄劲松 王祥康王寒山 黄葵 吴选锋 王昌东 刘晓星 南有湘竹 潭克修 缨络 赵剑平 白鹤林 侯平章 简清枝 谢德耀 唐诗 方成义 陈保东 荣荣 李自国 四川晓曲 老巢 李龙柄 蒲小宁 东方席 蜀中狂人黄仲金 席永君夏华侨 楚中剑 林朝辉 梁永利 魔头贝贝 徐甲子 水月亮 陆岸 吴德荣 钟荭 渭波 黄劲 咏樱 庞清明 李浔 卜子托塔 王子俊 陈洪金 候平章 周小权 清风木子 东方书剑 刘长虹 心语 项见闻 哑君 王跃强 罗广才 张守刚 王迪 陈泰灸 龙洋 万重山 苏一刀 易红 水泊梁山 夏华侨 吴徳荣 青海湖 阳子 天井

佛教界顾问:广霖法师 大愿法师 周觉悟 当如法师

艺术总顾问:谢云生 谢冕 孙绍振 杨牧 谢有顺 陈奋武 朱以撒 谢向英 林容生 宋展生 杨挺 林那北 马莉 朱子庆 郑小琼 野松 卢辉

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

罗唐生:福建省作家会员,福建省评论家会员。丛林诗发起人之一,作家、诗人、书画评论家。

高峰:三明森呼吸发展有限 公司董事长

杨永鹏:福建福旅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福建福旅会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振强:福建乐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启福:仙游大福明清家具有限公司

张腾万:教育家,福建福鼎徳成学校

秘书处

田梁大:太阳电缆大客户部总监

林向华:原福州市文联副处调研员

陈涛:设计师,福州设计公司老总

孙忠光:雕塑家,福州雕塑公司老总

陈依健:福建东丼设计

廖和宜:将乐谷仓印收藏家

福建书画院名誉院长:

陈奋武 林容生 宋展生 陈济谋 杨挺 刘义萍

薛元芳(黄莱教授夫人画家)

连明生(厦门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

沈钊昌(河南政协常委、河南省侨联书画院院长)

刘岸(厦门文学院院长、主编)

方成义(省老干艺委会常务副会长)

刘跃(省老干艺委会常务副会长)

福建书画院顾问:

梁明 沈钊昌 黄河清 胡振德 周野 唐承华 陆永健 米伟 余端照 黄宝春 连长生 张煌 陈行 吴建峰

福建书画院

院长 :沈亮光

常务副院长: 谢济光 刘瑛 叶发础 谢赠生 吴应辉 马婉玉

副院长: 姚莉芳 王乃通 卢克锋 朱盛柏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

主任:林向华

副主任:倪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