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周刊》315期主编伤痕,罗唐生夜话28-31大雁简评请大家相聚午夜时分,听神仙说书,艺术夜话:第二十八章闽籍当代书画家石齐
2021-02-26 09:05:17
  • 0
  • 0
  • 11

第二十八章闽籍当代书画家石齐

夢溪画潭沈钊昌:以石齐为代表中西结合的集具象、印象和抽象为一体的画风的特征和风格形成,也请您给谈谈,谢谢!

东越文曲唐僧:画家石齐是福清人,也是中国画坛一个奇特的现象:不安分的画家石齐于1939年9月13 日生于福建福清,父石贤知,母郑香山妹,为贫苦农民,母亲一人为养活全家十三口老少终日辛勤劳作,祖母在其出世后,为减少生活负担,捆棉被自焚。(祖父、父亲、叔叔、大哥曾在印尼为商) 1949年,叔石贤源从印尼回乡,办私塾,与堂兄石齐义同窗学习,厌读书、好画画。

《雷峰塔》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负有盛名的收藏机构——万达玥宝斋携著名画家、北京画院原人物画创作室主任、艺委会副主任石齐的代表作参展,引起了美术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在美术界,石齐是一位引人注目和颇有争议的人物。近十几年,他不断创新,画风变化很大。在展览会上,石齐的画很耀眼:色彩强烈,造型介于具象、抽象、抽象之间,大概正因为后一点,对他的作品有不同的议论,也就很自然了。在一次他的画展中,记者通过电话,对石齐先生进行了采访。

1、 放弃原来画风为中国画争口气

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您就以《活到老学到老》、《迎春》、《泼水节》等作品而一举成名,并得到了刘海粟、李可染、陆俨少、李苦禅、石鲁、黄胄等先生的指点和青睐。一个画家成名之后,如果沿着大家已经习惯和公认的路子走下去,他必定可以顶着“大家”的名头安然执笔、舒舒服服地生活。画坛上“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不是很多吗?您在创作上却为何一直“不安分”呢?是什么引发了您的创作激情?

石齐:上世纪70年代,我的整个创作历程都以传统的笔墨为基础。只是有意略加一些西法、民间、装潢和书法的摹写艺术元素进行试验性的创作。这些作品,虽然获得了社会好评,但是我不甘心亦步亦趋地沿着前人的步伐画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中国画本身很单一,我的画也没太大的突破,甚至深深感到中国画在世界现代绘画面前是落后的。它不但技巧贫乏,艺术视角也相当低微。身为一个泱泱文化大国的画家,我不甘心这样下去,一种使命感在时时呼唤我应该做些什么。从那时起,我放弃了原来的画风,骤然决定从零开始,首先将重心转移到国际层次上,决心创出崭新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独领风骚,为中国艺术争口气。

记者:您提出中国画多面体和绘画艺术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主张,能具体阐释一下吗?

石齐: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画必须是主体的艺术。当时社会上把绘画艺术形态划分为具象和抽象两大派,也就是说把印象也归结到了具象里面。但实际上18世纪,印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派系。我认为具象、印象、抽象三个艺术派系才是全面而正确的。 我通过30年的实验,证实了三象也可以相互融合,把三象并举也可以合一。我近期创作的三象合一的作品,将以健强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艺术舞台上。中国是文化深博的国度,她的艺术家应该是独步在世界画坛之上的。可惜的是,如同将毕加索划分为抽象派的代表,人们在概念性问题上是偏离与混乱的。其实真正的明眼人一眼便知他的作品乃是印象后期的代表作品。为什么我主张中国画必须立体,这正是三象未能全面发展之故,我想,中国画必然将走上三象并举之路,世界是同步的,艺术亦如此。

2、 拍卖价格不是衡量艺术优劣的标准

记者:业界常用“引人注目、颇有争议”等词汇来形容您,也有人“爆料”说您是个好吃好玩、兴趣广泛的“老顽童”,您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呢?

石齐:的确,我从小就是个爱好极其广泛的人,养花养鸟,以前在画院内还养过鸡、鸽子、老鹰。养花木从不间断,好看小说,好听歌看戏、好吃、好购物、好弄古玩,听人说书、捕虾钓鱼、跳舞打牌、游山玩水无不向往。可惜的是,因为所有的时间全挤到画画上了,那些喜欢的事情就没有时间做了。尽管这样,我仍然坚持人要懂得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记者:您的绘画创作已走过了近40年历程,在此过程中,其风格的不断转型、变化与突破,似乎正呼应着数十年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时代大变革。但是,从创作数量看,您并不是“高产”画家,目前作品总量只有500件左右。您是怎么看待创作数量的 呢?

石齐:我画画从3岁就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不辍作画,我自认为我是极不“高产”的画家,平日里对于范曾、韩美林、刘大为等画友画画又快又好羡慕至极。我实在是嫌自己太慢,往往一张画正反面没完没了地画,如果一星期能完成两张画可高兴喽。记得上世纪80年代整整十年才画了80幅作品。作品总量也就五六百幅吧。我倒不是说“慢功出细活”,快,往往有神来之笔。快慢本身对于艺术质量来说不是绝对的。我十分渴望画快,可是画来画去,还是个慢。80年代,我请画院的画家给我刻一图章“一画白发”。由此知晓我注定不是“高产”的画家。

记者:您的多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突破百万元,在“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上名列第46名。您是如何看待这类艺术排行的呢?

石齐:我始终认为拍卖价格的高低皆不是衡量艺术优劣的标准。

记者:在此次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推出您的6幅作品,给人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其中的鸿篇巨制《明珠醉》,应是您艺术生涯中的一件巅峰之作。请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后故事。

石齐:《明珠醉》一画,我在创作过程中,只拟用画《泼水节》时常用的传统形式作画,只是有意将满架绿葡萄画得晶莹欲滴,其蒙眬中挥洒几笔写意技法而已。其景致乃是我数年前在新疆吐鲁番所见,多年来无法忘怀,用这样一幅人喜悦、马欢腾、生机勃勃的收获画面来表达一个醉人、 醉心的鲜活世界,希望我们都能有如此醉人的生活。 记者 霍晓蕙

3、最重要的石齐画作展

本次画展展出的作品是石齐创作以来最为重要的作品,包括《新白蛇传》《雷峰塔》《水乡印象》《自在林间》《阳朔》等作品。这些作品以强烈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去营造中国画的意境,形成了具象、抽象和印象三结合的画风,从笔墨“酣畅”到笔墨“张力”,再到笔墨“意境”,探索出一条凸现张力和动感的现代墨彩表现之路。

有艺术评论家认为,在美术界,石齐是当代新中国画思想的创导者,长期在绘画语言和表现领域探索,以及画风的变化和不断创新,使他成为当今引人注目、极具人气的人物。石齐的绘画作品风格强烈、色彩耀眼,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人们看到了思想活跃、感情率真、敢于探索的时代精神。他的思考和实践,已经触及中国绘画语言的本质。

据大连万达集团介绍,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后,大约10月初,石齐作品将移师法国,在卢浮宫举办个展。法国之行后,还将赴意大利、德国、美国举行展览。大约于2014年回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夢溪画潭沈钊昌

我经常见到石齐先生的作品,他也是我们福建走出去的大家,其影响力非常大,而且他的作品应该说是特别有思想性,特别有探索性,他把他个性化的一些作品,表现出的这种中西的结合,再利用中国水墨画与西洋画的色彩,怎么融为一体?他的表现方式方法做的非常好,确实值得研究。

《藏女》油画80×100cm 1993年

东方健:

石齐,10岁应邀为当地剧团画布景,18岁考入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并参加厦门市美展和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63年毕业于福建厦门艺专,早年习西画和装饰画,1973年作品《迎春》参加全国美展,轰动中国画坛。作品笔墨淋漓,色彩斑斓,强调印象和神秘感。多年来不断去探求,运用水墨语言已经到了挥洒自如的地步,而且能将西画的特点——光与色的运用,不着痕迹地融化于水墨的基本调子里。作品参加国内外画展,多次获奖,并引起收藏家注意。出版有《石齐绘画》、《石齐中国画》及《当代美术家—石齐专集》。

七十年代倾心于中国画创作,师从黄胄。1970至1980年,先后创作了如《养鸡图》、《泼水节》、《满天风雪》等巨幅作品,由于用墨色有卓越成就,名噪一时。中央美院某教授称其是“色墨统一的大师“。此时期的作品,社会影响颇大,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刘海粟、李可染、石鲁等专家好评。

80年代初,醉心于抽象艺术,以强烈和鲜明的色彩去营造出出人意表的意境,形成具象、抽象及印象三结合的画风。毅然放弃原有风格,转向发展了一种多元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半抽象的综合型绘画,以强烈的色块、墨团和细线,统一在自己独创的绘画语言之中,形成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形成中国画的新画风,促进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被誉为“现代中国画开宗立派大家”。但争议较大,贬褒均有。

90年代,热衷于装饰和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兼作油画、雕塑、书法。

到了2006 上海、杭州、大连等地写生,创作《乌镇》、《雷峰塔》、《夜上海》、《大连女子骑警》、《大连造船厂》等作品。全国各地著名美术评论家应大连万达集团邀请8月25日在大连举办“石齐大型艺术专题研讨及观摩会”。画集《近现代名家集•石齐》精桢大型画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拍卖行(6月份)一个月内拍石齐作品96幅,无一流拍。其中《孔雀》拍100万元、《罗汉宫》拍332万元。画集《中国名家系列绘画》石齐专集(中、英文共两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专集名家:徐渭、八大、石涛、虚谷、吴昌顺、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刘海粟、张大千、黄胄等。

《乌镇》成交价582.4万。

《霸王别姬》成交价448万。

12月13日法国卢浮宫个展并获奖。

对于石齐的作品,王健林曾说, “石齐先生用真情作画,彩墨世界厚实大气、淋漓痛快,风格不断创新。”在王健林看来,身在北京的石齐在上世纪70年代就享誉世界,在随后的时间里,形成了具象、抽象和印象三结合的画风。

收藏家郭庆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齐的传统画创作已经达到了高峰。但那些大多是任务画,独立性不足,缺少独特的艺术个性。幸运的是,作为一个敢于引领时代的艺术家,石齐较早地觉醒了。

奇特的石齐,最终达到自己绘画历史上的里程碑。

夢溪画潭沈钊昌:所以说石齐先生的作品是非常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在整个表现技法方面和个性化的共识方面,确实是值得我们很多画家去探索,他在整个轮廓表现的方式方法以及他的用色彩的处理方面。确实是很值得我们很多画家去探索。所以可以说她说把中西结合的应该说是做的非常好,有中西学术性和探索性。

东越文曲唐僧:也有评论家认为石齐后期的探索只能是让人们知道有另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养鸡姑娘》油画80×100cm 1995年

话外音,香港评论家:郭浩满,石齐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席

在十多年前,我曾作一项细心的研究,主题就是“在近代至现代芸芸众多的画家中,究竟谁能成为各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当时我订下了三项标准;其一是作品必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即无须看名字便知是谁人的作品);其二是作者成熟高峰期的作品必须具有高难度电器 (即有不可取代性和不可逾越性);其三是作者必须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是古今真正的艺术家必具的特质)。在这三项标准衡量下,令我推崇的近代画家中,首选是任伯年,继而是虚谷和吴昌硕;在现代前辈画家中,则有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黄宾虹、刘奎龄、李可染、林风眠、赵少昂等等。

  至于现代正处艺术创作盛年的中年一代画家中,石齐则是我首先注意到的人选之一。注意他亦是因由他的作品,早在七十年代,曾令石齐名躁一时的《迎春》、《人人都在幸福中》(泼水节)等作品已充分显示他已有较鲜明的艺术个性,同时可见他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良好的造型能力。进入八十年代,石齐不满足已有的成就,毅然走入一条艰辛的变革之路,其间他饱受了变革中的痛苦以及外间的非议,他坚定不移地按既定目标前进,一晃就是十年,终于形成了具像印象、抽象三结合的崭新画风,产生了《霸王别姬》、《孔雀》、《钟馗嫁妹图》等一系列佳作。进入九十年代,是石齐获得艺术丰收的年代,他一方面继续深化和充实这一新画风,同时又在探索各种新的课题,可以看到他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光、色以及多层空间方面作更深入的探索,他要挑战高难度,同时要填补上一代中国绘画在光和色彩方面所留下的空白。在这短短几年间,《辉光无限图》、《白蛇传》、《歌舞之邦》、《这儿不是梦》、《罗汉宫》、《樱花颂》、《华灯初上》、《独尊图》、《三结义》等等许多代表作的产生便是最佳的明证。

在转逝而去的二十年,石齐在艰苦的艺术征途上付出了巨人的努力,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则是一个有力的见证人。如果说十年前我是凭其画风和实力而注意他,则在十年后的今天,我可以肯定地说石齐已具备成为一代大家的三项条件,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光荣的一席位。

诗融交融:下面我用两首诗给配画

《水乡的夜晚》油画100×100cm 2003年

水乡的夜晚

罗唐生

天和地仿佛围拢一个清晰而又朦胧的五彩画

让夏日的晨光,紧追着篱笆墙的影子,宛若神秘开启的窗

乡村的炊烟,童年的梦想,记忆中执著的蚂蚁的根

还有充满泥泞、青苔和砾石的古道

像蚂蚁爬过豌豆花高度的春呀!

静静地等候鸟在空中撩拨她的心事

篱笆墙内菜园里生长着活泼乱跳的美人鱼

躲藏在蒲公英的身后。大地上升,大地的秘密上

山那边,一朵朵玫瑰的命运,从黑夜中诞生

并在风中追着我的心事,是我难以割舍的

水乡的夜晚,蝴蝶飞过村庄

花丛中有她的生命之根,以及留着往事的各种痕迹

鹧鸪惊出了一个季节,便飞回亲自筑就的窝巢

我的心思,也从祖母的水烟斗缭绕升起

从琐事中抽身,从巨大梦臆多彩的暗影中出逃

  《霸王别姬》油画88×132cm 1974年

裂 痕

罗唐生

月光无痕,星球有痕,一次小小的裂变

就是它在美梦中被那些不懂得呵护的人

在脸上或在身体的某个部位

重重摔了一掌后,发出的怒吼

一次小小的裂变,吞噬了多少生灵?!

山有棱海有角,天涯处处得有清露和芳草

就像人世间再绚丽多姿,不能没有爱一样

貌似强大的星球,在浩瀚无边的银河系里

只是点点星星,容不得一点点太阳黑子的冲击

遥想公瑾当年,他与孔明只是出了点裂痕

便气绝身亡,给历史留下了多少遗憾

还有那楚霸王因为一条河流的裂痕

割项别姬成为千古绝唱

呵呵!有多少人间的悲离需要弥合

就得你我向星球黑暗的角落

洒下多少真情的光和热,如红彤彤的朝阳每天清晨

都要从你我的心中如期升起

大雁时空连线:裂痕是客观存在,既是自然灾难,也是心灵灾难,而人对裂痕的态度,则是主观所使,是诗歌呼吁的可以用理解、宽容、相爱来改善的东西。诗歌纵横了古今、观照了宇宙和个体、概括了事物和人心,写法明晰有劲,结构圆融,没有裂痕。

石齐,1939年生,福建省福清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及一级画家。擅长中国画,人物、花鸟、山水、书法、油画皆精。曾获世界和平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1963年毕业 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协理事,北京市高级职称(美术)评委,国家一级画家 (教授)。作品有《迎春》、《霸王别姬》 等,《人人都在幸福中》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出版有《石齐画集》等。

附录

商报对石齐的采访

画事如登山,越往上攀,越是高处不胜寒,但只要是想有所为,就得去承受这种攀登之苦。作为一名在不停地自我否定中上升的中国画革新者——著名画家石齐,就是在争议中孤独前行。时至今日,他更加祥和轻松,他甚至笑着说,“有争议好啊,说明有人关注你”。在他看来,画家只有不停地否定自己、不停地失去,才能前进。而且作为今人,有必要也有责任,用画笔留下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符号”。3月16日,记者与这位不停地否定自己的画家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从中看到了一个有所为的画家的执着和不易……著名画家石齐说:画家要有自我否定勇气。

画自己的画让别人去说吧

商报:时至今日,您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无须讳言,对您的争议就像对您的赞美一样,与您如影随形。我听人们经常谈论起您,有人惋惜,有人忧,还有人点点头又摇头,您自己怎么看待这些?

石齐:我已经习惯了,到今天,我对这些看得更淡了。无论别人说什么,我都会一笑了之,很多人是出于好意。再说了,人生不易,有些别的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商报:有人说您的作品不是中国画。

石齐:新中国画。其实,我很重视传统,尤其是传统的中国画。20多岁,我就开始临摹石涛、八大山人、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作品。但我总想在传统中前进一步。

商报:您色彩运用比较独特。传统中国画讲究黑白灰,而您往往是大红大黑充满画面。

石齐:中国画以笔墨为主,传统中国画是如此,现代中国画就不一定这样,应该说以中国画基本感觉为基础。我认为,中国画不管怎么革新,传统元素至少占到60%,少了这个比例,就非驴非马。我为了这句话,磨了20年。 商报: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力,但您的作品中有时候并不重视线条。

石齐:线随形走,画线条是为了轮廓。现代画家理解,以形为准是其一,以情为准,又是其一。也就是说以情绪为准,情绪来自本性、修养、感受,线条分有形和无形,都是为画面服务的,目的是能自如表达情感。

商报:当今人们对您的画能接受多少?

石齐:年轻人、文化深厚的人,接受的多些。工艺美院比画院的人更喜欢些。传统学术派的就少了。但我有很多搞传统画的朋友,他们经常劝我,上个世纪70年代就成名了,传统画非常好,如《泼水节》那些画,应该继续下去。他们说的有道理,也都是出于好意,但如果站在历史和艺术长河发展的角度,就不合我设计的蓝图。在自我否定中前进

商报:您常说,画家要有种勇气,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前进。石齐:有些人想“得”想的太多,如果想“失”多些,就会有成绩。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统画很有名气的时候,放弃了,时代在变迁、艺术也在变迁,我需要进步。

商报:您的这种勇气从哪里来?很多人做不到。

石齐:我觉得,还是先失去,在自我否定中前进,就等于不停归零。有个画家说,如果我按照以前的画路走下去,现在至少挣到两个亿了。他说的对,如果我全方位地去挣钱,这不成问题。

商报:您有过迷茫的时候吗?

齐:常迷茫。常常处于十字路口。

商报:否定自己,是很痛苦的。

石齐:那当然了。谁都一样,但习惯了就舒服了。就如穷人穷到家了,就不觉得穷了。我也是如此。冷落、打击、讥笑、否定,我都知道。但我确信一点,用作品说话。

商报:有人说,您的画中能看到快乐。

石齐:我一直是这样,画了至少50年了,从不流露苦难沉重。一次和一位同事聊天,我说,你的画为什么老不张嘴笑呢?他说,我笑不起来,人的性格。我碰到什么事都无所谓,换位思考一下,好多事就明白了。

有时代感是今人的责任

商报:您曾说过,中国画是“千年一朵花”,那现在呢?

石齐:应该说目前在样式上突破了,但在格调、层次上,有所下降。因为很多时候,作画的人是为了迎合“对方”,而“对方”往往是外行或者没有艺术水准的人。经常想,中国的画家成千上万,为什么让人知道的却那么少?

商报:为什么?

石齐:个人创造的东西太少了。我们现在有能力的画家很多,但有创造力的画家很少。千百年来很多画家,都是图解,而不是艺术。所画的东西只能用来看图识字,而不是艺术品。

作为画家,要有自己的语言。在西方,有自己的语言就会很轰动。我们有自己的语言还不够,还要“地道”,也就是要到位,要落地有根。

当今画家要向现代方向发展,要走向时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现在不这样做,就来不及了,已经脱节了。

石齐《金秋时节》 68cmx68cm

李可染树起的丰碑需要今人跨越

商报:李可染先生曾经说您的画就像人们爱喝的葡萄酒,而且是满满的一杯,今天您觉得是这样吗?

石齐:一定要这样。李可染先生是位很受人尊敬的画家,这不是恭维。有次跟黄胄先生一起吃饭时,对我说,小子,头一次看你的画,就很吃惊的。在另外一个场合说我的画像葡萄酒我很喜欢李可染先生的作品。他很讲究传统韵味,很讲究现代中国真实感情和自己的文化素养。他的画很厚重,很真实,很古远,很到位。

商报:您觉得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石齐:他把中国画向前推进了一步,把传统和现代承接起来,是中国画发展中的一个连接点。但什么事都有时代性,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到了21世纪,也成为传统,需要新的画家出现。

商报:黄胄先生对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石齐:黄胄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很重视现实和生活。他的笔墨比较潇洒,这一点我学到了。他强调走向生活,我也做到了。黄胄先生很聪明、刻苦、正直、有创造性,好多方面是楷模。

要有名画意识

商报:您的这种开拓和创新有何价值?

石齐:我认为全世界的画家,只具备了一象,要么抽象、要么具象、要么印象,也很好,但我不这样做,我把三象“糅合”在一起。

商报:探索过程中有过失败吗?

石齐:常常失败。我从1981年到1990年这10年中,只画了80张画。到了2000年左右,才明确意识到,要在作品中体现出“三象”,而且要层次很高,拿到世界上去对比。

商报:您拿中国画要跟达•芬奇、凡•高去比?

石齐:我就是要跟世界对比。因为我们也是世界一分子,他们能画出千古名作,我们为什么就画不出来?

作为画家,应该树立名画意识。我们看西方的画,看中国古代的画,某个人的某个代表作,我们现在的画家,如若你是个大家,一定要有名画作品。

我现在常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山水画何在?中国的花鸟画何在?中国的油画什么时候不用步西方后尘?为此,我也常常很苦恼。但我觉得,中国人文化积淀深厚,又好学,一定能走出来。 

我现在画的很少,越往后越不好画。想出名画,就慢了,很难啊。作品留下来,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给自己定下这样的目标,就为之奋斗。

第二十九章色彩“盛宴”之诗画家唐承华 

缘起——

有一天,曹霄龙先生说有位与一样有个唐名的画家从北京回来,可否见一下。于是我做好了准备,叫上了福清的几位兄弟。在一外别致的地方等他们,方成义来了,游晓龙来了,诗钿,唐承华一头长长的头发向我袭来,我第一个就认识了他。他的才情以及他与我的缘分,让我倍感欣喜,与我写他的评配他的诗,好不乐乎。感谢曹霄龙先生的引见才得有缘,并将珍惜这份相识的情感。

  多视觉下色彩“盛宴”之诗画对话唐承华

唐承华画唐生诗《以树的形式,承接这个神秘的黑暗》

唐僧:大家好,在美好的月夜下,请让我来说说唐承华画罗唐生诗《以树的形式,承接这个神秘的黑暗》。首先让我们在宁静的月色下,打开贝多芬的经典《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1年。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其实,贝多芬自己曾提到过,本曲是“幻想曲式的奏鸣曲”。让我们在“幻想曲式的奏鸣曲”中边听边朗诵:

以树的形式,承接这个神秘的黑暗

罗唐生

你不会知道,那些弯曲的

忧伤,总是以树的形式

让我承接这个神秘的黑暗

让“霜变成盐盐变成光明的珊瑚 ”

——从海那边升起的岛屿

也承接了黑暗多大的忧伤

这一切

只有诡秘的青蛇说得清楚

此刻,她只是偷偷潜伏于草丛的危险

虽滚动出几粒小石的微声

却不会制造更多的伤害

当月亮从树梢探着头

亲密地对我说

露出你深藏的骨头吧

噩梦会让你醒来

灾难会将你化为美丽

而这个夜晚

小城也会给我

带来火焰般的眼睛

它一次次伸出多情的骨架

让我承接

这个神秘的黑暗的瘦身

奋力种下一枚爱的苦果

我们听听诗评家大雁简评:树就是生长和笼罩的代表,树来到了火焰和海水当中,承受苦难,有了某种宗教性质的美感,最后的希望结果出来,真是又苦又香,是人生的深刻总结。诗歌意象有雄奇突崛之美。

陈清源说:罗唐生《弯曲的树》,诗歌名应是《以树的形式,承接这个神秘的黑暗》。这篇可以算当代朦胧诗名篇。初读,不知所云;不甘心,再读,略解其意;三读,拍案叫好!于是乎,一年下来,大约读十余次。这首诗很有份量。阅读朦胧诗其实有秘钥,即不为具体文字所拘囿,文字最多用来表示语境,突破文字找出感觉,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就豁然开朗。如此,回头再看《以树的形式》,就可以感到诗歌一气呵成,气势很磅礴的。我在《试论诗歌的亮骚和闷骚》还说:自屈原的《离骚》以来,诗人称为骚客,诗歌称为骚体。骚体者,盖分为亮骚和闷骚。亮骚者,有诗经、有魏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及后世诗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不外乎直抒胸意,让读者走最捷径而引起共鸣。而闷骚者,有唐李商隐诗,历代预言诗、宋元以来禅诗,以及民国卞之琳等人、当代北岛等人的诗歌,如罗唐生代表作《以树的形式,承接这个神秘的黑暗》、《桃花落》等诗歌,真真是山一重水一重,月朦胧鸟朦胧,犹抱琵琶半遮面,把涉及到的文字词汇,运用移感通觉的手法打乱、换位、随意堆砌,文字和词汇演变成了你鉴赏诗歌的障眼法,总之,不想让你一眼洞穿诗人自己的寄托、思考、判断,似乎自卑又自负,自我又无我,诱导你在千折百回、柳暗花明的费解中领略诗歌之美……

这首诗我表现的是一种“黑黄蓝红”多种色彩的交响主题。这首诗,宏大的交响是“承受苦难”的诗歌语言外在表达形态,内蕴则是对“宗教性质的美感”的歌吟,“承接这个神秘的黑暗”我用了多组新奇的意象组合: “弯曲” “忧伤” “诡秘” “青蛇”“草丛”“危险”“制造”“伤害”“深藏”“骨头”“灾难”“美丽”“火焰”“眼睛”。“多情” “骨架”。最后,“ 让我承接这个神秘的黑暗的瘦身,奋力种下一枚爱的苦果”。

这首诗是我的代表作之一,真正要与画达到“诗画交融”有一定难度。而唐承华这幅画的完成,得益于画家重点表现 “ 树的形式” “神秘的黑暗”“光明的珊瑚”“ 诡秘的青蛇”“ 多情的骨架”“ 神秘的黑暗”“ 爱的苦果”几组意象。总体设计上以西为主,中西画兼收,结合印象派抽象派画风来描绘这个神秘的世界。最后,唐承华达到了诗意所要表达的“神秘的黑暗”世界的内涵。

接着我问唐承华。唐承华兄您好:伴随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发展和继续深入,世界文化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影响着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在这日益活跃的国际文化交流中,您认为当如何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活力?

唐承华:其实,你说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我国唐朝是一个文化非常开放的时代,唐朝文化既受到西域、波斯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力地影响了对方以及日本等中国周边的地区。这种影响既是互动的,也是双向的。当某种民族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融合后,便会形成更新的文化,致使其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当然,在文化发展中,也会因为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人文的影响致使有些文化元素随着历史的进程渐被遗失。但是,每当人们意识到某种文化价值丧失时,可能已经过去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了;而且,这种文化价值可能已经被新的文化价值所取代。文化在传承中的遗失和递进,带有某种必然性的同时,也呈现强烈的时代性。犹如我们当下生活的信息时代,一些过于传统的文化元素在这个时代便会显得落后。若不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变,可能因为无用而被搁置至遗忘的角落。因此,传统文化于当代的发展和进步,必须找到一个能够与现实社会契约……

罗唐生:是的,我认为要解构唐承华这只穿越中西绘画的“大象”,无论是从“混而不乱的幻境美”、“色域中的东方禅性”、“穿越时空的东方意象”、“弥漫与迁延中的“丝”性”或“有控制状态下的无控制”都离不开他的“想象的天地与手艺劳动”探寻。与唐承华接触并研究他的众多作品,发现他就像一只“大象”,有着逼人的才气,他不可能被某一画种所囿,他用智慧之手在他的“想象的天地与手艺劳动”的多视觉下端出了色彩的“盛宴”。我不敢说这就是对唐承华恰当的比喻,因为在这种意识主导下,他的绘画空间全部被打开,并向多领域拓展,甚至引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全新潮流。

唐承华作品,正如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hve Bell)所说:任何美学体系如果装腔作势地说自己是建立在客观真理之上,那它显然是荒谬绝伦的,因为除了感受,我们没有其他认识艺术的途径。而艺术,是宗教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具备了一种“幻境与现实之间的意象创造”,唐承华“画面的理想成分与版画理性技巧完美结合的完整构思的呈现,是一种真实的理解与坦然的从业行为。”范迪安先生则解释唐承华画面的那种“经历的痕迹”下所凸现的“意识表达”与“抽象架构”。

但我认为,“想象的天地与手艺劳动”的唐承华作品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观众在第一眼看到作品时,就能够感受到他的那种高度自信和自主的意识,他以这种自信调绘出的色彩旋律,超越了纯粹的概念性的绘画(如风景、树木、河流、城市等等),激发了其内在的力量……一切都在震颤并找到节奏和音色,最终和大自然、宇宙融为一体。

我之所以摘录下来别人对唐承华的作品评论,是因为我也有此种感受。

唐承华的创作仍然注重过程的偶发性,焕发着抽象表现主义和行动艺术的激情;他跨越不同材料、媒介的抽象艺术带有绚丽的个人风格,但东方文化始终主宰着他的艺术世界。唐承华“诗意地生活”游历,在他的绘画中留下了深深旅痕,并在创作中进行有效的交融,我曾经用“诗画音评交融”写过一些评,基于此,我就想安静地坐下来写写他。我曾经说过: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唐承华是学院派中具有丰富国际学术背景的艺术家,他的绘画的特征表现在对历史时空的瞬间与永恒的时间的旅痕探寻,明显带有一瞬即逝的悲情与伤感、苦涩与甘霖交织并存,书法与墨雄浑厚重的墨色炫染,材料美学的色彩表现用抽象与意象相融的雄浑微妙的暗示等等,都具有美的创造力和预见性 。感谢曹霄龙先生的引见才得有缘,并将珍惜这份相识的情感。

我就是这样追寻着唐承华十余年所经历的东西方艺术漂泊,感觉唐承华无论是版画的基本主题和作品的主要内涵所描绘的 “文化经历,还是他跨越东西多国长时间的“跨文化”体验。无不在“现实的、生活的,仰或是精神的、感性的,”在唐承华的艺术中能够表现出来;这就是他的所学所悟:能够将抽象结构为形态的大幅综合技法版画,很好地运用“粗犷的线条”和“色彩块面构成的框架式的结构,在叠印的秩序性的框架中又穿插了许多感性的痕迹,使画面有一种宏阔的气象和充沛的力量。”我想唐承华所要表现的就是想让我们了解他所经历的文化历程和亲身感受,并通过专注在创作时的“表现感觉”而生发开出“美的创造”,也许这是他为什么在通过很长时间穿行于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原因。这种体验大都市景观的下意识表达,真正能为“宏伟有力的块面”和“框架可以视为大都市风景”给予他的印象服务,其孕育而出的色斑、色块、色点,正好符合都市生活的人们对这种空间中流动的景象的审美情趣。他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中抽象绘画的形式,并加以吸收中国书法笔墨中符合他对美的创造冲动,当下现实经历与感受也是可以用抽象语言不是表面形式,经过孕化、积累、综合而生出自然结果,一个人能够敏感于大都市对自己的心理作用,就能把大都市“活的、变化的机体”,为他“崭新的造型动因”创作来源,很好地将心灵深处的“现实概括”提炼成“抽象的架构”。

这种心理体验综合运用在他的刻印技法上,将印的痕迹的墨色元素与几块单纯的色彩交融,从而形成醒目而有内涵的色彩质地,在大型版画上充分彰显,使他在驾驭这些大幅画面时所具有的主动意识和饱满的精神,从而达到多视觉下的色彩“盛宴”。

关于唐承华“色彩的盛宴”研究他的专家们已有过总结,这里我还是就他的画进行配诗。

唐承华画、唐生配诗

组诗《花之影六重奏》一共的六组,开篇是《触摸爱情》。

让我们在静静的夜色下打开舒伯特“小夜曲”,随着这首小夜曲旋律真挚、深情,优美动听的节奏“小夜曲”,音乐由低声渐进入更加激动、高涨,似乎青年盼望的姑娘在窗口出现,音乐达到高潮。最后歌声渐渐沉静,好像那青年离去,消失在夜幕中:且让我们边听边朗诵:

1、触摸爱情

触摸爱情,触摸这让人欢悦

而又让人感到残忍的带刺玫瑰

她让我喝着大碗酒、面对地狱之门也无怨无愧

鸟在高枝鸣叫。树在水中倒影

花之影慢慢由暗淡转亮。音域开阔

小狐狸爬上了流水之木,跳着古典浪漫之舞

我不想知道有多少花之影消解于静静的流水

但我心里明白,远处的森林也明白

是她唤醒了我对所有植物如此深深的恋情

也因她的爱

她的体内细密的河流

让我对人间有了足

够活下去的理由

大雁时空连线:爱情这东西的层次,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把它投射到大自 然,恐怕它是要面对生死的意义的,而生命就靠爱情的各种折射角度来支撑。

这首诗我表现的是一种大而明亮的空间爱的音乐交响主题。这首诗空间很大,话不多,迅速地点到后,即敏捷地跳开,剩下的是对读者想象力的考验。虽是点到为止,但不晦涩。情感健康,基色明亮。通过如神塔,如斜阳,如月影,如朝露,如鸟鸣,如“女人”、“带刺玫瑰”、“浪漫之舞”,如“我(男人)” 面对“ 地狱之门 ”,如“鸟在高枝”,“树在水中”,“小狐狸跳舞”等等“意象”导入“是她唤醒了我对所有植物如此深深的恋情”达到

“也因她的爱

她的体内细密的河流

让我对人间有了足

够活下去的理由”的境界

诗与画在演奏指挥家舞动着双手进入交融状态,我与唐承华神思似乎穿越了中西方的艺术时空,画笔渐渐地,进入了古典浪漫的角色。思绪和笔触渐渐地形成了大胆泼墨,着色轻柔,线条细腻,中西结合的唯美独特风格,呈现的天堂、地狱、生命之门与人间的河流、动植物等元素,让“蓝与黄”色的爱情主题在画面中得到了明亮且通透。这幅画也充分表现了唐承华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创造力。

作品之二

承华画、唐生配诗

下来我们来说说“坐在演艺厅”这组诗,请先打开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舞剧的序曲一开始,双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调引出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的变体,它概略地勾画了被邪术变为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

我们还是渐近抵达朗诵阶段:

坐在演艺厅

音乐踩着后山的脊梁骨响起

它再次将我们引入大海般空阔的演艺厅

神说,你们来啦

你们听听,音乐在星光下碎裂的声音

比人间带来更疯狂的痛苦和美丽

于是,没人敢说出

泥沙卷走了悲剧的河流

失重的天体下

还会生长出一片碧绿的草坡

而我就喜欢音乐带来的痛苦与美丽

虽然身处空阔的演艺厅,心思早已随你

穿越遥远的冰山一角

和忽明忽暗的时光隧道

感受那些悸动的星星

闪烁的冷艳

以及倾听音乐在星光下碎裂的声音

大雁时空连线:音乐的微妙是绝对存在的,而音乐相对存在的痛苦,则是音乐代表的渺小个体对生命境界的理解的体现,诗歌有一种宇宙交响的美感,这也是生命博大的演奏力量。

这首诗我表现的是一种 “蓝与黑、红”色的音乐交响主题。这首诗大开大合的空间,表现在宁静的夜空下,星光闪烁,因疯狂的痛苦而带来了美丽,诗句明快亮丽,情感丰沛,基色清新明亮却暗含悸动与悲剧。通过如“演艺厅”“后山”“脊梁骨”“神”“星光下碎裂”“疯狂的痛苦和美丽”“悲剧的河流”“碧绿的草坡”“时光隧道”“悸动的星星”“闪烁的冷艳”这些意象展开,仿佛在空阔的大厅中倾听小夜曲。最后让我们“倾听音乐在星光下碎裂的声音”。

唐承华导入“悸动的星星”“神和悲剧的河流”,反佛他的身体飞舞起来,以自然主义式的想象来处理创作此诗的题材与构图,并未刻意美化,取而代之的是画面清晰、冷静、光线均匀分布的景致,表现出宁静和谐、清楚而简约的风格。他在绘画生涯的大胆创新,是否能在结合中西绘画上产生影响深远,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呢?

作品之三

唐承华画、唐生配诗

现在我们来说说“时光之砂”这组诗:请先打开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爱的旋律》,琴声来传递浪漫的人。钢琴曲中音色华丽、旋律优雅。如同一首首浪漫的钢琴诗,激发出人们对生活的爱,唤醒那些沉睡在心中的浪漫情怀。

我们还是缓慢地进入朗诵:

时光之砂

并非横空出世。曾经从月光的废墟

出走的音乐,现在携着我家后院的风

优美地撩拨院内的土豆,然后漫过我的头顶

其实这种如爱情的力量掀起的空虚

从天空重重砸下来

砸出了空洞,破坏了小河上无人行走的木桥

而酷热的七月

沙滩上的孤影露出了一脸的疲惫与慵倦

这是卑微者的心事、琐事消解了音乐的美

午后。我小心叠着心事,耐心在屋檐下纳凉、审思

一不小心就窥见音乐带出的时光之砂

正在穿透大片覆盖它的云层,露出了金属的重量

这首诗我表现的是一种 “黑、黄与蓝”色的音乐交响主题。这首诗的空间大气,表现为大片乌云的夜空下,月亮穿云,与大地河流连这一体。因“爱情的力量掀起的空虚,从天空重重砸下来。” 破坏了周边事物及“卑微者的心事” 等。诗句流畅,情感丰富,基色暗而沉,却暗含“空虚的重量”通过如“月光的废墟”“后院”“土豆”“空洞”“木桥”“酷热的七月”“沙滩上的孤影”“卑微者的心事”“音乐的美”“时光之砂”这些意象展开。最后让我们“正在穿透大片覆盖它的云层,露出了金属的重量”。

我这组诗传递的信息,是着重讲述天地之间的融合,唐承华这幅画,明显是受到马奈画风的影响,但他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某些色彩,为中西绘画融合迈出建设性的一大步。

作品之四

现在我们来说说“叙述”这组诗:请先打开贝多芬的《命运》,随着命运之门的敲响,我们渐渐进入了朗诵:

叙 述

谁叙述了时间深处之山之音乐之树

之花之影之宁谧的隐秘——

大幕徐徐拉开。谁让金属的重量垂下来

又是谁叙述了那些似红马群又似乌云圈养的

从高音区坠入低音区

淋漓尽致而又充满磁性的倾盆大雨

十只手指按在山峦之间弹出的琴声

以及它们自由弯曲了疼痛的闪电

竟然被远处的乌鸦抢先叙述

多年以后。山那边的女人

隐忍叙述她被强烈的光撕裂出的痛楚与暗影

村庄不远。河道上游滚滚的泥沙顺势而下

桥下的情人,叙述着再也无法承受的

这音乐带出的时光之砂

的深度摧残

“叙述”这首诗,我表现一种 “黑、蓝与红、黄”色的音乐交响主题,诗是“语言的飞翔感和梦幻感。”读我的诗,诗评家孙家勋说 “唐生的诗让人感觉栖身于蝴蝶翅膀之上,那种节奏是翩翩的,缓慢而抒情。带着你飞翔。你感觉眼前时而明亮,时而阴暗。如踩在软软的风上,忽上又忽下,绝对的安全、绝对的安逸而宁静。《音乐、花之影及其六重奏》,六首诗铺排开来,如果没有对梦幻的感知和把握能力,谁能通过语言文字冷冰冰的面孔,使音乐通过眼睛(而不是耳朵)轻轻地提起你。语言是诗人的翅膀,带着你飞翔、上升、下坠。使你脱离沉重的肉身,进入梦幻。使你敏捷地飞升,去迎接那天庭深处的闪电或天际之间吹来的风!语言的飞翔和梦幻感造就了海子和顾城,前者炽热而秘密,后者空灵而魔幻。而唐生的语言风格当属他们二者之间。他们两个一个成了神,一个成了鬼,而唐生是他们之间的通灵者。——他是人。以人的方式做梦、飞翔、并抵达!”

绘画这首诗时,画家重点强调在把握乌鸦抢先“叙述”,大队红马群追逐大片乌云,在剧烈的环境中,走动着倾盆大雨。而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严酷的现实,画家没有直接描述现实的丑恶,而是通过布景与色彩把它表现了出来。

作品之五

唐承华画、唐生配诗

现在我们来说说“完美的悲剧”这组诗:请先打开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随着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不协和和弦带来不稳定因素。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安的音乐形象,而后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奏出,旋律优美如歌。最后,柔美的旋律伸展,乐章结束在送葬般的哀伤。这首深沉而动人心弦的悲怆之美,让我们快速进入了朗诵现场:

完美的悲剧

手牵着手

铁一般幽暗的花之影

从爱的殿堂

高高的拱顶跳下来

那些红的、黑的精血、热血

那些金石为开的音符、乐章

在深山。在溪涧。在魔鬼的溶洞

它们背负着世界辽阔的阴影

它们献身、繁殖;它们迷恋、超脱

它们从窗台走向人间的花坛

这些音乐的小精灵

它们的姿势有一种落花流水的温柔

它们有直面悲剧的勇气

它们走过人流如潮的广场

带着那些空中飞舞的铁质的碎片

它们沿着音乐的半径

迈着重复、单调的舞步,走完艰难的行程

这种过程及其简单

火光之上。花瓣之下

仍然是一些炼狱的蚂蚁

震惊这节乐章有说不尽的

完美的悲剧

大雁时空连线:人类个体的悲剧,从整体来看,总是有一种奋斗的美感,而精彩迸射的境界,永远在艺术中表现为抽象和高弹性的一面。

“完美的悲剧”这首诗表现的是“黑与红、黄”色的交响主题,诗是一个将之前狂乱的表象条理化的过程,这组诗里也有很重要的意象,是由“铁”“花之影”“黑的精血”“ 魔鬼的溶洞” “音乐的小精灵” “落花流水的温柔”“人流如潮的广场”“铁质的碎片”“音乐的半径”“艰难的行程”这些词组成,它们是思维沉淀的保证,是组诗的“压舱物”,是寻求解脱道路的武器,最终还是生活理想境界的比喻——铁代表着简单清明的秩序,代表着不可毁灭的对爱和家园的忠贞,这铁也有“柔软的部分”(大雁语),火光之上。花瓣之下

仍然是一些炼狱的蚂蚁

震惊这节乐章有说不尽的完美的悲剧

我在描述这首诗时,首先是让自己的思绪进入天堂与地狱这种构思境地,因而被画家描绘得十分绚丽:天堂、彩花等等清明亮丽的环境中流动着红色的云彩;从黑塔到广场上的涌动与拥挤人流与炼狱的蚂蚁,均表现为非常的残烈。在这幅画里,画家由于热衷于描写强烈的“红与黑、黄”的色彩,甚至将其神秘化,从而出现了不顾及现实物象的倾向,很好地发扬了莫奈绘画风格,把彩花、溶洞、人类与蚂蚁组成一体。总之,画家将自己的绘画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作品之六

现在我们来说说“暗影”这组诗:请先打开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音乐让我们想起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最后,渐渐地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第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那些伟大、崇高而美丽的古代诗篇,在这一音乐的奇迹面前也变得苍白!……

请让我们稳步进入了朗诵现场:

暗 影

从风雨解构的塔尖

从神的睡姿

我细看花之碎片闪烁的暗影

从时间剥离出苦涩内心的微语

我听到了落花悄然回家的

静谧声音

我听到,我看到

覆盖在绿荫下的果实

也发出了坠地的声音

这铿锵的声音。这铁的柔软部分

这神的体内失重的多余暗影

被爱触摸着,身体渐渐归于自然和真实

  《暗影》这首诗,我表现一种 “淡蓝与浅灰”色的音乐交响主题,诗评家孙家勋说:唐生《暗影》这首诗,让我想起高蹈这个词,说到高蹈,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半神半鬼式的写作。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把自己自认为是上帝的一个部分,注重终极关怀的同时却忘记了人间的万象。一味地抬头向天,却忘记了脚下的土地。在唐生的诗歌中我也发现了“神”和“天堂”和“地狱”;发现了“铁”和“群峰”和“显灵”。但在他的整体的写作背景的凸显下,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神是有爱的,有着常人的性欲。无疑他的写作在某个向度上是高蹈的,但是这种高蹈更多的是因为才气的漫溢,而并非骨子里面那种不可救药的“人子”式的谦卑。是基于“一个人”高度自信下真诚的敬畏。正是因为这样,使他的诗歌产生了一定的重量的同时而又具备抵达人心的力量。

  我在讲述这首诗时,想到了莫奈的创作思想。莫奈曾说过:作画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因此,就出现了画家的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于表达在一定条件下,景物着光给画家留下的瞬间印象上。人们在观赏画家这幅画时,是否会有这种印象呢?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唐承华的艺术历程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的艺术特点是十分吻合的。他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就只身前往日本、美国留学,这正是八十年代一代中国艺术家希望寻求艺术的创新之路,特别希望了解世界,吸收别的国家的艺术营养的艺术体现。所以,唐承华也可说在那个时代在国外学习,后来也在那里创作和工作,在改革开放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发展时期,他又回到了国内,唐承华的艺术道路经历了穿越文化的这样一段旅程。

我觉得这就是对他艺术风格的奠定,特别是艺术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特别的机遇。一方面,他非常尊重中国传统艺术,另一方面,他又不断的探索这个时代的,也就是当代观念的艺术表达。这即反映在艺术主题,题材这个方面,同时也反映在他的艺术语言形式上。所以,他在穿越文化边界去做艺术探索的时候,同时他也穿越了艺术领域的界限。他从事绘画,从事空间的艺术表现,从事所谓架上艺术,同时也进行所谓艺术行为的艺术活动,他的艺术和我们时代艺术总的趋势一样。越来越从一种单一的语言,转换成综合语言,这是为了适应我们今天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发展,也就是希望从艺术家总的语言里面获得多种体验,所以,反过来促使艺术家在多种语言里能够形成一种综合创造,唐承华的艺术风格不是我们讲的传统风格,也不是某一种画派流派的风格,他的绘画风格语言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综合风格的体现。

唐承华艺术里对抽象的探索,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运用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他在现实中体验,甚至包括他的人生中的各种境遇,所以他的抽象绘画,特别是巨幅版画作品,到后来发展到巨幅的综合媒介油画,一方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比如云、天、雾、水、流动、漂浮,树木,花草,这些在他的画面里都可以说是他对自然因素的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对抽象艺术总体感悟去了解他这个人,他有着很丰富的对现实感受体会,但是,他更有作为艺术家那种本质,那种原发的热情和生命激情,这些年他的艺术在同行里面,不断在发展,不断在丰富,就是因为他始终对艺术抱有执着的热情,甚至是一种狂放式的热情,所以他的作品是高产的,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很多能量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把唐承华的艺术看成生命能量的艺术,似乎是从这个角度看待他,我们才能看到他是如何如此热烈,如此热情的去从事各种语言的实践,从事各种材料的实践,这样一个时代,正是需要对艺术充满理想充满热情的艺术家。

唐承华的艺术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分为不同的阶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近期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他做的“唐丝”这样一个艺术行为和艺术方案,因为在经过了对西方艺术考察了解也有体会之后,许多中国艺术家都是真正的回归本土,因为本土不是回归保守和止步,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求新的资源,或者说把中国文化传统中那些最重要的属性和当代艺术表达能够形成一种联系。

唐承华只是回归传统做一次重新的出发,他这些年是做版画为主的艺术家,在印制这方面有很多体验,所以他始终在关注印制这样的语言上还有没有更多的中国支持。所以他又重新回到中国的纸,中国的印刷术。特别是从中国造纸这样一个工艺环节里去寻找他的观念性,文化性。他自己到四川山区里去了解造纸的工艺和民间的造纸作坊相结合来造出一批用蚕丝来做成的丝纸,他突破了原来的造纸技术,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去寻找“唐丝”这种中国的丝纸艺术。这样的做法和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回到更加纯粹的出发点上,那么从纸的肌理、媒介、大小、性能这些方面出发,又重新和丝的纸产生一种情感上、观念上、包括文化上的关联。

这个时期,他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这种传统的命题,实际上是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新的关照,因此他就形成了一种语言上的转化,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作品有版画的印迹,但是,已经不是版画,有图绘也就是有绘画痕迹,但是,也不是一般的纸上绘画,他和一种综合的环境和整个的行为过程,以及这些自己造出的丝纸的视觉呈现,构成了一个很有信息的空间作品。这个空间的作品会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也由此可以看到唐承华的艺术不断走向更加宽阔的境界。

贺 绚(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艺委会工作部副主任):

站在唐承华的作品面前,你能感受到什么?睁开眼睛,是四面笼罩而来的汹涌生命,闭上眼睛,则是交织纵横的眩晕风景。这支画笔是任性的、挥洒的,却又是含蓄的、思索的、耐人捉摸的。吸引我们去捉摸的,不仅仅是如云色彩的铺陈和乐章般的点线跳跃,因为我们仿佛看到了风景,却又希望看到风景背后的离奇。

画面并非画家凭空的想象,确要归功于画家的“写生”和拉开距离的表达。面对大自然作画,本身即是一种观察生命的方式。生命是流动的,正如时间和空气在流动,没有人能让他们停下来。一但抓住让他们停滞下来,那么他们一定是快要死了。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对于画家而言,应该也正在经历着如同要死去一般的痛,却又同时获得了让自然之美重获新生的快感。

“写生”对于唐承华而言,决非现代美术教育所谓和提倡的一般意义上的“写生”,而是真正对于生命的写照以及源自性灵的关怀。这个说法也许是我比较个人的理解,但这一定是打通客观自然与心中自然的必然通道。胸中勃然,意在笔先,将内心不断蓄藏、叠压起来的情绪能量,通过写生捕捉,通过创作释放,赋心中自然以鲜活蓬勃的第二次生命。

所以,我们发现,唐承华十余年游学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当他穿着一袭笔挺西装回来时,带回来的不仅是四季交替、摇曳多姿的异域风情,还有他在跨文化的远游中,在“他者”的东方想象里试图寻找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之根。有趣的是,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艺术实践本身,不也是他对于他个体生命的别样“写生”么?

在一个奢谈观念、轻言绘画的时代,从内省回到观看,从描摹回到表现,如果没有对生命为何而存在的深沉思考和“远游”归来的文化寻根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风格,我们大致可以把他放到一个叫做“表现主义”概念的盒子里,但是他决没有任何的刻意想要表现什么,却时时准备把自己“归零”,从而让自己在面对自然、面对生命的那一刻,欣喜若狂地发觉到文明与原始生长在一起的冲突与演变,以及由于自觉而升腾出来的敏感、焦灼与起伏的思绪,以一种特别的形式迸发出来,这样的审美过程衍生出的本能反应是原本应该放在盒子里的“主义”已经失去了它本来应该安放的境域。

唐僧:谢谢大家。

唐承华简历

1964年生于福建福清

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

1992年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油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日本佐藤国际文化育英财团奖学金、获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奖学金。

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1998-2001年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原田久工作室助教。

1994-2002年被聘为日本NHK文化中心讲师。

1999-2000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艺术研修。

2002-2005年被聘为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6年应英国剑桥圣•巴纳巴斯国际版画中心邀请进行驻地创作。

2007年应德国洪布罗伊希岛基金会邀请在诺依斯工作室驻地创作。

2010年应瑞典阿特利艺术中心邀请进行驻地创作。

2012年应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邀请进行教学交流访问。

2015年 “首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评选委员会评委。

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秘书长、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三十章有灵魂的油 画——胡振德

缘起——

我因为不太喜欢油画的原因,一说到油画,我就会满脸起疙瘩。因为油画那种厚厚的彩色,让我觉得太艳太媚俗。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况且我独喜欢神韵,不爱形似,就像我从不以貌取人一样。然而我触摸到西洋画的鼻子,算起来大概只是从西方美学和哲学中得到一丁半爪。喜欢油画到研究点油画自然是从胡振德开始。因为“相由心生”的缘故,让我一见到胡振德的慈祥面容,就由此喜欢上他的油画并想到写上几笔。那是一次我邀请他一家四口人到“诗人村”采枇杷,成熟得要坠地的枇杷,让他喜悦不已,那种笑容,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油画的不公正态度。之后我就喜欢上胡振德,之后我就喜欢上油画,还多次到他家请教,蹭他家的饭吃。哈哈,这就是缘起。就这么简单!

有灵魂的油 画——

胡振德油画是有灵魂的。他一向以人物风情画、自然风景画见长。近年来,他又不懈地探索着把中国山水画的精神、风格、技法融入西方油画色彩框架的可能性。看过胡振德画的人,总对画中的明丽绚华难以忘怀,那些画总浸染着蓬勃的生命气息。他非常重视中外著名景点写生,常年游历于中西绘画领域探索。近年他也画国画,进步神速,但我以为他尤以油画见长,经典佳作频频见报。我以为油画当以色彩与光线的处理效果最难,技法要求更高,五光十色能强烈地抓住别人的眼球,但得布局适当,不能过度,要做到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融通,否则会出现眼花缭乱的乱象。而胡院长刚发来的这组大瀑布及周边的写生,让我为之一振,他走在了中西绘画相结合的前沿。祝贺胡院长在这领域又有诸多建树,他作为中国艺术家基金顾问,中艺福建的台柱当之无愧。目前他正在加拿大多伦多办展。两个多月来观展者络绎不绝,非常成功。

下面这组是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写生。既有古老韵味,又有新的元素,维纱维俏的建筑风格是它的特点。

友人说说:自从“148教室”走出后,胡振德幸运地成为走进“148教室”深造的14名幸运儿之一。  

“当时我感受到最多的不是幸运甚至不是幸福,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压力,因为我的同学中有吴云华、朝戈、洪凌、苏笑柏等,许多已经声名在外。比如班长吴云华,曾画过《毛主席视察抚顺》,现在是辽宁画院院长,有的获过全国美展银奖等等。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同学,我能做的就是默默地追赶他们,我开始埋头拼命地画画。在北京的两年间,我的身影总在中央美院的图书馆、资料室、教室和中国美术馆出现。”  

有了天赋,有了努力的胡振德更有幸聆听到了许多国油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名家的教导,如靳尚谊、朱乃正、钟涵、苏高礼、赵友萍等等,钟涵先生是他的班主任。在这些名家的悉心指导下,胡振德进步很快,他对油画的艺术感悟力突飞猛进,他的毕业创作《惠安女》等五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获得一片好评,朱乃正先生看后十分赞赏。那个时期,胡振德一共创作了20多幅反映惠安女的作品。胡振德笔下的惠安女,不再是苦难的,胡振德不再强调她们社会性的一面,而是让那些在海边劳作的惠安女融入大自然。画面上,惠安女恬淡的眼神和她身后的景色完美地融为一体,让观者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安宁的幸福感。既有古老韵味,又有新的元素。

胡振德:福建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家学会福州高校团体学会副会长、福建师大艺术展览交流中心副主任。

第三十一章 左右开弓——翁振新

缘起——

天色渐渐暗下来,唐僧在下洲闽江美景福地,站在金鸡山的山脊线上,夜猫猎人发现他随着人流兴步前行。月下松风徐徐吹来,清新冷寂,金鸡青山独自坐着安眠,生怕被人惊挠。只见唐僧轻轻地收拢脚步,在时光中移步换景,彩虹横亘在天宇间,五彩斑斓的金鸡塔不断地变换颜色。金鸡塔旁,红色的飞虹桥在夜光的照耀下,显得比白天更加鲜红耀眼,光声随着傍晚的日光引向更深的夜色中,而眼前他听到了悠远的琴声伴随着他。这音乐,还有那金鸡山的禅如水洗的音乐,从天池漫过,洗去乌云和心中块垒。此时,暮色渐浓,金鸡归禅,禅也入心佛。音律沿着光阴叶脉流淌山花漫过他的心头,红的,紫的,白的,蓝的音符,在低音部位发出清香。霞光照亮浮华城市,倦鸟已归,山岗依然在值勤,寺庙边住的村民在山边打水,声音绕过山顶。一条天路将山的经络打通,彩虹不远,在音符身边,时空在音乐的舒缓行进中,转向世界另一面。山边一股清泉沿着石缝慢慢地流到更幽静之处,唐僧心微漾,站在飞虹桥上休息,眺望远方,夜幕下的闽江下游福地,华灯初上,美景尽收眼底。当然,除了空中木栈道,金鸡山公园内的金鸡群雕、览城栈道、叠瀑飞石、森林舞台、南天照天君宫、魏杰故居和梅花林在灯光的映照下异彩纷呈。这般美景,胜似天上美景。你看瞧!那条长长的巨龙,被灯塔引向更远天边,渐渐地与天穹完全嵌在一起,塔是天蓝色的,和着夜色的黑,被它包裹其中,诉说着心中的衷肠。此刻,你不必去念想琼楼玉宇,更不必怀旧历史。烽火烟云不是人类的愿望,你尽管享受眼前的一切。这大美金鸡,让唐僧禁不住想起与翁振新导师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因为这种劳动人民的情怀而让唐僧主动找到他。记得有一年南后街有个画展,唐僧被主办方邀请。唐僧因为去参加,也是知道翁振新将出席这次画展,并会讲话。唐僧赶到展厅,发现人山人海,便挤进人群见到他。自我介绍后,两人就像好友一样,在那么人的场面,他给了唐僧电话。他这样对一位初识的人这么信任,让唐僧感动,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于是,唐僧想将翁振新的惠安女画与唐僧写的三首诗一并收下:

金鸡山颂之一

天雨洗金鸡,雨滴护叶脉。

乌云盖城廊,彩虹揽襟怀。

金鸡山颂之二

金鸡披晚霞,山静鸟声幽。

寺僧默颂经,花香盈满袖。

大雁评:音乐是演奏,山是沉稳,禅在生活中是一种眼光和心境上的平衡,这几首的多声部融合,就是一种自然优雅恬淡的金色了,这是心灵趋向真诚的色彩审美。

金鸡山夜色之三

月下松风静,青山独坐眠。

彩虹横亘宇,金鸡挨近邻。

吾目尽远眺,光声随日引。

夜下琴相伴,清泉入幽心。

大雁评:这首古韵流畅熟练地完成了一个摇长镜头的动作,四个纯景物的对象安置,碰上四个心理上的宁静需求,显得雅致如阁。

此拙作不知何年何月已由书法家米伟兄书写,友人装裱后被某企业家收藏。在四月如此仙境的金鸡山,他们一行随后到米伟兄所处的书画院,就翁振新为代表的人物画艺术在诗书画交融等方面,做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东越文曲唐僧:我们先了解下翁振新艺术成就。

1997年翁振新表现惠安女的水墨画作品《磐石无语》荣获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览银奖(最高奖),为福建人物画的复兴,冲出藩篱,争得盛誉,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先后入典国家美术出版工程《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等权威文献。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及其他国家级美展,并获得多个奖项。《郑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无声的辉煌》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中国典故选》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嫁给大海的女人》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穿越》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五色石》入选笫十二届全国美展。美术作品和论文大量发表于国家级学术刊物,《美术》杂志、《美术观察》杂志、《国画家》杂志等专题介绍翁振新的国画艺术。出版有《翁振新画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翁振新》、《当代国画名家翁振新优秀作品集》、《当代著名画家技法经典——翁振新写意人物》、《名家讲坛——翁振新讲速写》、《惠女情愫》等专著。

翁振新,男,1948年生,福建莆田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并留校任教,后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师从李震坚、方增先、周沧米、吴山明等先生。他是当代著名写意人物画家,其作品融写实与象征为一体,显示了雄中寓秀、稳健豪放的新写实风格。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及其他国家级展览,曾获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览银奖(最高奖)等奖项。

夢溪画潭沈钊昌:可以说翁振新先生尤其是在表现惠安女的时候,他大胆地在构图方面,包括水墨方面,非常大胆,用色也非常大胆。他的线条非常泼辣,墨色非常清透,清秀,在整个形式上应该说是非常大胆的。而且确实是他整个画面给观众一种,尤其是在水墨的应用方面、技法方面上来说,是表现的非常精彩。

东方健:翁振新长期潜心于高等美术教育、中国人物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是当代著名写意人物画家。他深入研究海峡两岸人文资源与文化生态,切入写意人物画创作,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地域特色,融合中西、兼取南北,无论是巨制还是尺幅,无论是主题性的宏大叙事还是唐诗宋词的演绎,都显示了雄中寓秀、稳健豪放的新写实风格,拓展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尤以表现惠安女的独特佳构而享誉画坛。他以惠安女为载体,诉说自己对中国劳动女性精神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融进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他的人物画追求生动、遒劲、骨气,写实和象征浑然一体,或一泻千里、自然洒脱,或情景交融、凝重深远,把海峡两岸的世代沧桑凝铸成一幅幅史诗性的画图,具有独特的闽海意韵。

在翁振新身上有着一种苦行僧的气质——对过分的物质享受的淡漠,对艺术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具有鲜明的他那一代人经历过生活的磨练而沉积下来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能够在光怪陆离的都市艺术乱像中始终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使他能够始终葆有一种旺盛的发自生命深处来自传统又打破传统的创造力。

夢溪画潭沈钊昌:所以翁振新先生因为他是土生土长在惠安长大,他是一个环境,从小受到感染。所以她所表现的一些惠安女的方式,从绘画的表现方式上与全国各地的画家都有所不一样,这就是他自己的独特的一些语言表现方式。

翁振新出生于被称之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妈祖故乡福建莆田,自幼受到艺术先辈的影响,翁振新对艺术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迷恋”。还是在5岁的时候,年幼的翁振新就每天望眼欲穿地等待上学的哥哥姐姐周末给他带回粉笔。小时候家里穷得买不起笔和纸,翁振新就在家里的地板、墙壁和砖头上涂鸦。翁振新常常信马由缰,也由此练就了他“左右开弓”的本领——他可以轻松自如地左右手都可以画。

进入小学、中学,翁振新成了学校里赫赫有名的小画家,墙报、黑板报上的插图全是他的手笔。翁振新十分难忘的是,他的《南瓜丰收图》被当时的《莆田报》登出来。《南瓜丰收图》画面上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沿着梯子爬上了大南瓜,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想象力。从中学起他就喜欢速写,特别心仪画家黄胄。文革撕碎了他对未来的憧憬,他来到莆田县庄边公社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尽管条件艰苦,翁振新始终没有放弃画画,每到晚上他都在煤油灯下临摹华三川的连环画《白毛女》等。在与当地村民的接触中,翁振新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最底层农民生活的艰苦和农民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翁振新深深地感谢那一段知青生活,这段生活也是他的后来自诩为平民艺术的起点,以至于后来他创作的大量现代人物都会散发出这种独有的艺术气息和艺术美学:艰辛中的执著、苦涩中的隐忍、重压下的担当……

进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是翁振新人生之旅的一个转折点。尽管当年在招生时翁振新也遇到了重重阻挠,但翁振新最终还是被录取。谢投八、杨启舆、谢意佳、高一呼等这些翁振新艺术生命中举足轻重的老师让翁振新感受到艺术迷人的魅力。那时文革仍在进行,他不为混乱嘈杂的外部世界所动,夏天的师大长安山蚊子多得像“轰炸机”,翁振新就躲在蚊帐里画他的画、看他的书,他对艺术的钟情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毕业留校时,有人认为翁振新是五分加绵羊的典型,缺乏反潮流精神,但翁振新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留在师大美术系任教,他还担任过如今已是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画家的范迪安、林容生等人的班主任。

留校一年后,翁振新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班深造。吴山明先生曾撰文写道:“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国恢复高考后的初年,一批优秀的年轻美术爱好者考入了当年的浙江美术学院,其中有潘公凯、翁振新、方贤道、曾成金、简繁、章锦荣、何业琦等十余位同学分在国画系学习,他们的班主任是周沧米先生,我教过他们写意人物画课,指导他们的还有方增先、李震坚、宋忠元、顾生岳以及童中焘、卢坤峰等诸位先生。

在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非常年代里,这批学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十分珍惜茌大学里学习的机会,对自己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学习也特别刻苦用功,对知识的探求如饥似渴。虽然他们都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矿、基层或农村,有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成家的还有生活负担。但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得很成熟,能一头扎进学习中,尽最大可能去多获取些知识充实自己,他们在教室里不断地临摹写生,每天最迟熄灯的是他们,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翻阅中外美术理论书籍的也常常是他们,他们尊敬老师、虚心求教,在学院里形成了一种很浓的学习氛围。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这批学生中很多都成为事业有成的佼佼者、学术的领头人,有的成为艺术院校的领导或著名的画家......”

的确,那是翁振新艺术发展的关键阶段。浙江美院一批画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吸收西方的素描艺术,结合中国花鸟画等传统技法,创造了既重造型又重笔墨技法精到表现的新的中国人物画风格,并在新时期仍然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在浙江美院浓烈的艺术传统精神和学术氛围里,翁振新亲炙诸多名师的谆谆教导,细心揣摩浙派人物画不受具象束缚的意象造型观念,领悟其丰富的笔情墨趣和悠长的诗意韵味,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在继承传统中求蜕变,在借鉴外来艺术中图创新的艺术真谛。而诸多名家教授开明的教育思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也给他以深刻的启迪。

当时的福建现代人物画还比较薄弱,翁振新在对传统精髓如饥似渴地吮吸的同时,苦苦寻求东、西方审美的交叉点,寻找个人性格、气质、艺术内容和艺术风格为一体的最佳结合点,探求写意人物画的新风格。他无数次地深入八闽大地,研究福建的人文生态和地域特色,终于把目光投向惠安女,选择惠安女的生存空间和文化心理状态这一母体进行写意人物画创作。1997年翁振新的写意人物画《磐石无语》在全国首届中国人物展览中技压群雄,与何家英一起获得银奖(最高奖),为福建中国人物画的复兴,冲出藩篱,争得盛誉。在这次展览的理论研讨会上,翁振新作为获奖作者代表做了典型发言,对自己的惠安女审美情结以及惠安女题材创作做了深入的分析。殊不知在好评如潮的背后是他多年不懈的追求和艰辛的付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嫁给大海的女人》、《母亲港》、《惠风》、《海峡风》、《穿越》等一大批表现惠安女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全国美展上。这些以惠安女为载体的力作发掘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识,表达了磅礴的精神指向,鲜明的个人图式、厚重的时代品格。

多元化已成为当代水墨发展的主要态势,水墨实验、新文人画、写实主义齐头并进,显示出空前的繁荣。翁振新不属于任何派别,也没有将自己纳入什么流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探索,始终保持着思考的纯粹性和创作的纯粹性。他不走捷径,而不走捷径者,必定走的是一条“艺术的苦旅”。

东越文曲唐僧:翁振新的艺术特色。

擅长写意人物画。在当代中国画领域,翁振新以表现惠安女的闽海意韵著称。事实上翁振新的创作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题性创作,选取的题材主要为具有特色的惠安女和闽海渔民。另一部分是即兴创作的水墨人物画,其表现内容为现代人物(包括惠安女)和古典诗意人物。他的写意人物画以“以形写神”为要义,融合中西艺术元素,兼取南北技法之长,熔铸为一家笔法,形成了雄中寓秀、稳健豪放的艺术品格。他的人物画追求生动、遒劲、骨气,写实与象征浑然一体,或一泻千里,自然洒脱,或情景交融,凝重深远,在深刻理解和反映物象的同时,也融进画家的情感和体验。

在主题性人物创作上,翁振新主要以闽南惠安女为表现题材,并深人生活,升华思想感受,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很强艺术震撼力和明显个人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无意于陈述故事,不耽于渲染风情,不图解概念和主题,而是以这些具有强烈民俗特色的闽南女为载体,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对母性的赞颂,将西方构成形式的观念与中国画水墨写意人物画技法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具有中国古典绘画和西方古典绘画典雅、庄重的理想境界,呈现出雄壮秀美之感,有着隽永的美学品味,耐人咀嚼。翁振新深受传统水墨画和浙派人物画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水墨素养,而在主题性创作中,他在保留笔墨意韵的基础上,借鉴山水画的技法,多遍皴擦,在平面构成的对比中追求画面的景深和层次,又注重画面形象外形线的处理,既统一又丰富多彩,从而带动人物造型的深化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体现出水墨趣味的神韵,让传统与现代血脉相连。

话外音之一——

邵大箴:翁振新的人物画创作融汇中西手法,造型结实而又自然洒脱,在优美的语言中有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表现力。他的绘画路子宽,写实、象征、抽象,“大品”、小品,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均得心应手。说明他善于从传统和现代艺术中撷取养料,善于从中西艺术中广览博取,善于从各种艺术门类和样式中接受启发。总之,他善于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艺术创造成果,为我所用,努力铸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有诗情,有画境,有形象感染力,有精神内涵。他注重艺术创造的内美即气质美。他的作品有较高的美学品味,是耐人咀嚼的,没有丝毫的飘浮和媚俗,在当今画坛这是很难得的。

贾德江:翁振新是当代著名的写意人物画家,写意小品是他主题创作之外的休闲之笔,他更擅长的是对“刚柔相济”的惠安女的描绘。他以浓笔沉墨对惠安女投射以凝重的文化观照和苦涩的人生思考,诉说自己对惠安女独特性格和心态的理解和感悟。颂扬她们柔弱的身躯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所显示的坚如磐石的崇高精神。

翁振新似乎已把笔触直接瞄准当代人日益脆弱的心灵,试图以多维度的图式呼唤苍茫、雄浑与顽强的精神,通过立足当代大文化背景的角度,以更加人性化、内质化的方式去解读惠安女的灵与肉,提出了对惠安女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蕴含着一个画家最为珍贵的人文主义传统精神。

话外音之二——

翁志承:回溯翁振新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历程,他很早就表现出艺术精神上的独立性,他勤于思考,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他在深入传统和直面生活都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方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贴近传统文脉,为传统作出不无当代意义的阐释。另一方面翁振新天生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感应时代脉搏,凸显人物画创作的现实价值尺度和艺术特征,为当代作出不无传统底蕴的思考。从平实到浪漫、从风情到抒情、从精神意向到咏叹,他始终把笔下的人物当做生命与生机来画。从写人、写情到写心,画出意味与心性,传达出对人的生活、生存、发展的关怀,其艺术的追求不是简单的表现自然理想,而是凸显人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时空中的自我精神相遇。他既不丑化生活,也不粉饰现实,而是直面人生,在变幻的文化情境中透视人性深处的灵魂,品味人性的温暖,在可信的空间中寓意生命的风华气质。如果说翁振新早期在写意人物画的探索是一种内敛与娓娓道来的叙说,那么现如今的表现就是一种心灵放歌式的呼唤。

总之,在经历了人生的丰富体验,感受了中国画发展中的境遇起伏与诸多不确定性中,翁振新以艰辛中的执着、苦涩中的隐忍、重压下的担当精神,游弋于艺术天地之间,开启了写意人物画的一片天地。无论从哪个层面或角度看,翁振新在写意人物画的继往开来中,将现实体验和文化担当融入其中,自觉地审读并建构起视觉新模式,在感性表现与理性思考之间,在写实与意向表真之间,以极具质感和意味的视觉文本,营造出写意人物画具有沉潜、爽朗大气的史诗般艺术气象,彰显出写意人物画的大美境界,为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成功范例。

诗画交融——

东方健:翁振新经过多年的苦苦寻觅,选择了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他笔下的惠安女不是扭曲的惠安女形象,也不是毫无生活意味的静物化或痴呆状的惠安女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惠安女形象,既真实可信,又不是照片的照搬,而是在可视的画图后面蕴含意味和心性,在写实中寓含象征。从他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尽量捕捉生活的原生态,从一些熟视无睹的真实里发掘出闪光点,表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多样性,有时还对客观对象进行精微描写,映照出背后的精神意向。

翁振新擅长速写,有着娴熟的造型能力和高超的笔墨功夫。在即兴创作这方面。他胸有成竹又意在笔后,放笔直取,一气呵成,运用书写性的线条与笔触,随机自如挥洒笔墨,虚实相济,画面解衣盘礴,气机流畅,笔笔取神而溢乎笔外,笔笔用意而发乎笔先,笔墨相生相让,给人以极大的畅感,画面生气扑面,富有笔情墨趣和神韵。他很注重中国画的美学特点及笔墨无穷尽的潜力和色彩魅力,突出了情趣与诗意的表现,通过内美精神与外部形式格局的变化,转换情调和丰富语汇,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人性,以鲜活的造型和色彩赋予画面以新的勃勃生机。如果说主题性创作体现出他的造型与人生观照的话,即兴创作则更多的体现出他的笔墨修养和性情趣味。请罗兄说说诗画交融?

东越文曲罗唐生:翁振新画能够打动人心,我这首曾经写的《追问三十六脚湖》比较融合他的惠安女人物画的情感交融。

在他的一系列表现惠安女的作品中,他没有停留在对惠安女美丽身姿和迷人饰品的一般性猎奇和赞美的表层上,而是立足于走近惠安女,了解惠安女,读懂惠安女,去发现在惠安女风情万种的美学品格后面潜藏着的一种更深刻、更深沉的东西。为此,他选择了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灌注自己的全部情感,强调“骨线”的表现性,在勾勒与皴擦中融入西方的绘画语言,强化惠安女坚韧、顽强、奉献、抗争的悲剧美,试图以惠安女为载体,表达自己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憧憬和同情。

翁振新简介: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7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艺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学院院长。1999年被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第九届全国美展评委,2003年被遴选为“当代优秀中国画家”之一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大型晋京展。

东越文曲生态艺术村“百家名园”石刻走廊名人馆迎来《国家诗歌地理》、《中诗网》、《中国汉诗》、福建省花鸟画学会、河南省侨联书画院挂牌。特聘孙绍振导师为终身名誉馆长,挂孙绍振导师“百家名园”精典教育基地”、@张嘉泉“身体教育”基地、连长生学堂“禅宗诗意″实践基地、@沈亮光“诗书双飞”实践基地、@常新 @感恩之心 刘跃书法“感恩之心”实践基地。@xyf 黄莱中国画“狂野孤媚”实践基地。作为首批入驻的创作基地。百年大计,教育为上。从2023年开始进行诗书画楹联的乡村艺术创作,为生态文明、振兴乡村服务。

《国家诗歌地理》杂志、《中诗网》、《福建省花鸟画学会》、河南省侨联书画院七块创作基地牌子统一由著名书法家@沈亮光(已写)、@连长生分开书写;“百家名园”孙绍振导师题(已题),七个星座分别由著名@陈奋武主席书写的“东越文曲"已题,做为艺术村牌用九龙璧石刻立在村边桥头,“东越文曲艺术走廊"由著名画家@林容生书写源石馆"著名书法家@沈亮光已书写,“丛林七子诗碑林"”(108位诗人)由著名书画家@连明生书写,“善恩书院"由著名书画家@当如法师书写,具体分配适时调整,均划入《东越文曲、坡上生态田园艺术走廊》,由东越文星公司统一立项上报。

     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需要,更好更快地振兴乡村艺术,东越文曲田园艺术走廊筹建处研究将原中艺专项基金任命的福建联络处及书画院领导成员全部转入“东越文曲"艺术村任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书画院名誉院长、顾问、院长、常务副院长、副院长,《丛林七子》;各省主编、著名诗人、书画家,全部重组到“东越文曲艺术村”,同时增补@薛元芳(黄莱教授夫人画家)、@连明生(厦门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沈钊昌(河南政协常委、河南省侨联书画院院长)、@刘岸(厦门文学院院长、主编)、@方成义(省老干艺委会常务副会长)、刘跃(省老干艺委会常务副会长),国学教授杨元正,八人为名誉院长,省楹联学会会长萧鸣笙、福州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光中为“东越文曲艺术村”楹联专家,设立东越文曲九龙璧研究会,由将乐县观赏石协会常务副会长谢华荣兼任会长,福州知青(原省社保局办公室主任)胡文卉任知青联络处负责人,张唐有、谢唐顺、张唐宝为“丛林七子碑林”(108位诗人碑林)监事,赵瓒晏为“陶朱QQ农场"场长,谢章根、吴祖武、 张文有、 谢安保、邓求碌、吴祖泉、 谢顺根、张唐有、张火友、张文清、等十一人为“东越文曲坡上艺术村”筹建处成员,负责与文曲村委会协调工作,将乐县古镛镇文曲村委会书记兼村长张晓红,分管副村长张正友、王财富。福建省审计厅公益多处室为政策帮扶单位。

                          

东越文星农耕书院教育基地与“海峡两岸”艺术走廊筹建处

                          福建省将乐县古镛镇文曲村委会


2022/9/20


福建联络处简介

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以“爱国、传承、发展、创新”为宗旨,旨在充分利用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为传承、发扬艺术和文化,支持、服务、帮助中国艺术良好发展,结合时代特色,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传承经典,走向世界,以及坚持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举办文化艺术学术论坛,整理文献、传统文化艺术资料、出版,从而保证艺术传承与发展,为繁荣社会经济做出自己贡献。如开展艺术家走进美丽乡村、创新农耕文化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文化扶贫,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如敬农节、丰收节、双创大赛、举办文化论坛等,如开展与地方政府合办的诗词书画大赛,开展国医文化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落地艺术家创作中心和基地。开展书院工作培训、乡村文化培训、各种形式的论坛,开展公益课堂,帮助和维护已经有所成就的艺术家,总结其艺术成功的经验,并对其理念和实践进行理论研讨和总结,为进一步开展中国的艺术事业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推广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将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带出国门,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艺术家的风采。培养文化艺术领域人才,推介有发展前途的新人。联络社会各界机构与人士关注、支持、加入新时期艺术思想体系建立等工作。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此,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积极在福建各地市建立乡村艺术馆和创作基地,目前各类基地二十多处。名誉院长、书画院顾问、福建联络处主任、副主任二十多名;书画院院长、常务副院长、副院长、常务理事和丛林七子、诗评论家十多名,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展示书画艺术家的成果,与省图书馆合作开讲周末书画鉴赏讲堂和名书画家书画展;与朱子缘成为艺术战略合作伙伴,以丰富广大市民和艺术爱好者的需求。

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乡村艺术馆和创作基地

驻福建联络处书画家(福建名人工作室)名单

谢向英 谢云生 陈奋武 林容生 陈济谋 宋展生 杨挺 黄河清 梁明 李式耀 沈钊昌 (黄莱 )游火旺 缪又凌 徐志坚 周野 唐承华 米伟 陆永健 余端照 吴昌钢连长生 张煌 陈代安 陈行 柯健 吴建峰 吴应辉 沈亮光 刘瑛 叶发础 青色 黎德才 马婉玉 游晓龙 姚莉芳 谢赠生 童辉 王乃通 危安国 林富全 林向华 黄华斌 杨潇 吴茂长 林心健 周文 雷成轩 周道树 陈峰 孙忠光 林荣清 卢克锋 林传生 游作忠 陈耀松 胡振德 朱盛柏 肖卫华 谢华荣 游作忠 林锦如 。添加中。。。。。。)

丛林七子:杨然 罗唐生 周占林 赵福治 北塔 張嘉泉 大雁

丛林诗人友情:杨牧 刘岸、郑小琼 林童 伤痕 野松 李霞 野松 远观 黄莱笙 林秀美 施晓宇 黄培坤 卢辉 林山 林宇 游 刃一哈间 晓月 刘伏宝 常章生 胡章辽 郑智明 璎洛 鼓山 张平 韩咏华 柳歌 钟荭 远观 黄劲松 王祥康王寒山 黄葵 吴选锋 王昌东 刘晓星 南有湘竹 潭克修 缨络 赵剑平 白鹤林 侯平章 简清枝 唐诗 方成义 陈保东 荣荣 李自国 四川晓曲 老巢 李龙柄 蒲小宁 东方席 蜀中狂人黄仲金 席永君夏华侨 楚中剑 林朝辉 梁永利 魔头贝贝 徐甲子 水月亮 陆岸 吴德荣 钟荭 渭波 黄劲 咏樱 庞清明 李浔 卜子托塔 王子俊 陈洪金 候平章 周小权 清风木子 东方书剑 刘长虹 心语 项见闻 哑君 王跃强 罗广才 张守刚 王迪 陈泰灸 龙洋 万重山 苏一刀 易红 水泊梁山 夏华侨 吴徳荣 青海湖 阳子 天井

佛教界顾问:广霖法师 大愿法师 周觉悟 当如法师

艺术总顾问:谢云生 谢冕 孙绍振 杨牧 谢有顺 陈奋武 朱以撒 谢向英 林容生 宋展生 杨挺 林那北 马莉 朱子庆 郑小琼 野松 卢辉

福建乡村文化艺术中心

罗唐生:福建省作家会员,福建省评论家会员。丛林诗发起人之一,作家、诗人、书画评论家。

高峰:三明森呼吸发展有限 公司董事长

杨永鹏:福建福旅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福建福旅会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振强:福建乐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启福:仙游大福明清家具有限公司

张腾万:教育家,福建福鼎徳成学校

秘书处

田梁大:太阳电缆大客户部总监

林向华:原福州市文联副处调研员

陈涛:设计师,福州设计公司老总

孙忠光:雕塑家,福州雕塑公司老总

陈依健:福建东丼设计

廖和宜:将乐谷仓印收藏家

福建书画院名誉院长:

陈奋武 林容生 宋展生 陈济谋 杨挺 刘义萍

薛元芳(黄莱教授夫人画家)

连明生(厦门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

沈钊昌(河南政协常委、河南省侨联书画院院长)

刘岸(厦门文学院院长、主编)

方成义(省老干艺委会常务副会长)

刘跃(省老干艺委会常务副会长)

福建书画院顾问:

梁明 沈钊昌 黄河清 胡振德 周野 唐承华 陆永健 米伟 余端照 黄宝春 连长生 张煌 陈行 吴建峰

福建书画院

院长 :沈亮光

常务副院长: 刘瑛 叶发础 谢赠生 吴应辉 马婉玉

副院长: 姚莉芳 王乃通 卢克锋 朱盛柏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

主任:林向华

常务副主任:倪强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