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周刊144期3主编伤痕,中国画艺术沙龙专题 第三期
2019-11-19 10:54:32
  • 0
  • 0
  • 10

中国画艺术沙龙专题 第三期

罗唐生整理(有增减)

开篇:

时间:2019年1月5日星期六下午

罗唐生:一八八十年代的法国以左拉、莫泊桑为代表的梅塘晚会,掀起了让世界瞩目的自然主义宣言,成就了大文豪左拉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也将塞纳河上的梅塘推向了世界,依着这个思路,昨日应福建几位大家的要求,筹备了几周,综合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反思后在闽江上下杭陈涛艺术空间等六个场所开辟时空艺术沙龙。本艺术沙龙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世界,就哲学、自然科学、美学、书画艺术进行线上线上有计划地在福州地点每月安排1一2次时空对话,以高端大家为主,以歌德谈话录为模式拓展视野,以陶潜及卢梭等平民思想为根本,深度挖掘人文高地,探索艺术真谛,扩大视野,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服务人类和广大民众。

此次参加艺术沙龙的均是集诗书画评论的福建和全国大家,大家就中国画画家黄莱长卷漫谈,进行思想碰撞,达到升华,总结经验,开花结果,达到修身养德,以利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人类留下一些艺术精神食粮。

闽江源时空艺术沙龙 第三期闽江时空艺术一中国画黄莱长卷漫谈圆满成功。

2019年1月5日下午3时在黄莱画室,第三期闽江源艺术沙龙,现场参加沙龙的艺术家有:

博导、评论家:孙绍振

国画家:黄莱

人物画家:东方健

作家及花鸟画家:黄河清

花鸟画家:林向华

作家诗人书画评家:罗唐生

设计师:陈涛

书法家:唐芯

植物学家:青色

诗人:潘徳铭

收藏家:林荫

收藏家:鄢行端

黄莱:我与孙导认识过程和原由:为了认识孙导,我是花了代价,专门买了三百多元的永久牌自行车,我非常高兴就去找孙绍振,回来被人偷了。我印象很深,许多人生细节刻在脑海,你记得孙老第一句话问我年龄多大?(年龄有多大,意思是大凡搞艺术创作者,超过40岁,没有个人面目,就基本无望。)你们不知他是真正大评论家的境界和作风。我是拿画也拿照片了。孙老要为香港报社写美术评论,他第一个就想到了我,最后发了一整版;当然我当时的作品还不成熟。孙老后来分了房子有30平方的客厅,要我随便画一幅画给挂上厅堂。此后,我们交往了二十多个年头,给我写了五篇评论,可惜他的亲笔信给我的朋友收藏了。借这个机会,我还要提到一个人叫洪惠镇的人。他当时可是风云人物,与孙老一样认可我,还有义乌高清等人也认可我,说明我还是幸运的;虽然我有许多不幸。。。。这里不说了。

义乌高清是省美协秘书长,每年国展评时,他都对我说只有他一个人评我。说明他对我特别厚爱。那时我开始创作苍茫系列,我一幅枯树的画,枯树画周围是野菊,老题名叫“秋祭”。别人不喜欢,他喜欢,说明我不合适宜。但是我对中国画的精神形态转向现代的探索,是我不懈追求。台湾学者徐复观是一位非常有良知的学者,不会画画,却萌生了要写一本真正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书:花了七年时间,用追、体、认办法写。我读后发现他重点写庄子,最后思想的落节点是中国画山水画上;他是非常诡异的,我从中受到感悟并吸收营养。另一个是陈子昂的和他的诗“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让我提供了一个“玄感非象识”,比如他的“登上望宇宙”。我能够将他诗中的渺小与宇宙之大的关系融于一体,用画面的小花小草小生命寄托对世界的认知。然后,我将自己的命运也寄托精神符号化的小细流之中的阔大与永恒的大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一直主张画面不要有意识在画什么!主要用自己的玄感摒弃世人用眼看的来表现自己的形象。包括我这次二十米的长卷,几乎没有草稿。很多年下来我没有草稿,完全是随性生发随机生发,想到那就画到那。当然有个基本构图,随性化的构图法则才是最佳构图。我已经打破了原来的构图法则,然后我经常是写到那时画到那里。其艰辛其经营之惨淡,唯有自知。我更希望有更多人替我分忧,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而且这里面最关键的不是单一型创作,而是复合型创作,需要更多手法。还好我是业余作者,又是专业科班,学的东西更宽更杂,反而更能成就了我今天需要更多手法才能形成出来的画面,好像史诗好像交响乐。确实需要很多表现手法,前提是你原来很传统很按部就班的程序,要非常熟练,你才能打破陈规,才能随机生发境界,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很惭愧,我这几十年就画一张画。昨天我的一位学生也是这么说。这个学生真有水平呀!我就说这么多。感谢大家参加我的研讨会。

孙绍振

孙绍振导师谈到与黄莱的认识,参加作品的研究会和为黄莱写五篇评论,谈到中外绘画。最后他说:吾友黄莱,献身山水花鸟,面其作无不感其气韵逼人,豪情如拂,笔下山水不以妩媚娱人,而以蛮荒、苍凉、混沌摄人心魄。其花鸟则工笔精致,妩媚灵动,玲珑剔透:宏大与微末相得益彰,为黄氏独创之宇宙。意者非故作惊人之笔,乃胸中浩然,造化天理,传统法度三者猝然遇合,不得不发也。其才其气,非拘守笔墨者可比,然以余观之,于今尚未尽也。忆昔尝见黄氏尺幅写月黑风高之夜,苍凉荒野之中,有狼对月而哞者,砰然心动。何者?其中有野性,有蛮气,黄氏峥嵘性灵,一现端睨。乃谓黄氏曰,此诚可谓君找到真自我矣。花鸟之灵反衬与山水之酷,为君第一层次之性灵,狼之美,乃君潜意识最深层次之风格也。当如白石之寄情于虾,悲鸿这凝神于马,黄胄之赋媚于驴,君其以余生奉献于狼之美,美之狼之课题乎?友人以为余戏言也,而黄氏则寂然凝神,悄然而悟,日后乃有此作。变法之初,如有所不称其蛮而野之气者,有识者当拭目于来日。

黄河清:没录音。

东方健:读你的两本画册至深夜。感触良多。兄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创意。工贵相辅。作品跋文有感而发,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盖因吾兄学养深厚,致款与画能相得益彰。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并能做好的画家,现实中并不多见。兄出类拔萃,难得。书法与画面也能协调。“万物富于胸中,为画家不易。”兄诸善并行齐力,且自強不息。成就大气象指日可待。可喜可贺

陈涛:初看黄莱先生的作品,有人会说感觉画面有点灰暗、缺少世俗所谓的色彩与生命。其实黄莱先生的作品是要用心去品读,而不是靠眼去欣赏,用心去品读或许你才会读懂天地洪荒之下涌动的生命之暗潮。他的作品画面大气磅礴天地苍茫似混沌,而苍茫的天地之间生命却隐约可见,时而是孤鹰时而是独狼时而是野兔时而是破土而出的花花草草……正是画家对生命的关注对国画本身的执着追求,才使他一生正气义无反顾自我突破寻求创新。他就象当代中国画界一匹狼,一匹孤独的狼

吴冠中先生的话时至今日仍令人振聋发聩~笔墨等于零,这是对传统中国画的莫大的打击与嘲讽,可是当你真正读懂吴老先生的笔墨等于零,你就会发现几千年的中国画传统是到了该发扬光大的时候了,由于传统国画过于追求笔墨效果以致历代名家作品笔墨画面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就笔墨技法而言清明上河图及富山春居图就像传统中国画中的太行王屋二山,巍峨耸立不可逾越。因此要么你做愚公做个有智慧的愚公,要么就要寻求创新,打破对笔墨技法的固有认识,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的同时着重探寻笔墨的精神,技法传达的是视觉的美,而精神才是一件作品得以代代相传永世不朽的根本所在,八大山人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就是精神,他的作品笔墨无多却精神永存,一个白眼笑看世间冷暖……

祝愿黄莱先生中国画无内界的精神能在当代中国画界生根发芽开宗立派

设计感悟~陈涛有感于大木盛唐

林向华:没有录音。

青色:他的获奖作品菊花,很荣幸,我有机会当会看到真品,我是位植物学爱好者,喜欢春天百花盛开,也很喜欢秋天,一半是丰硕一半是荒抚,所有的花都苍茫一片,很有意境很有哲理。而且菊花正在盛开,这个另外一种生命的景象,这是一种生命的重生,一种生命正在拼搏向上的过程。他捕捉的非常好。

潘徳明:一场简朴的艺术沙龙在画家黄莱的新住所客厅摆开。孙绍振教授对黄莱新创作的二十多米长卷“苍茫大地"作了精彩的点评。

每一个成功的画家背后,都有一个悉心关注他进步的贵人。孙教授可谓是推助黄莱艺术成长的大贵人,先后撰写了五篇评介黄莱艺术特色的文章,这也是他平生为单个画家写最多篇数的文章。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黄莱画作的主题内涵,美学哲理时见孙教授的影子。

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文艺评论风格颇具“狼”性的孙教授最先建议黄莱画狼。狼是苍茫大地最具活力,智力,耐力的野性生灵,与黄莱身上的某些性格特征相似。画如其人,人似其画,最易成为自个独特的画风。黄莱对狼画作了几年探索,颇有所得,然而,因过于写实而忽略了艺术夸张,狼的可爱性还显不够。孙教授以美国动画片米老鼠为例,提示黄莱在狼的“可爱性”上作些尝试,在美学价值上作些提升。这对黄莱今后创作都具启迪与指导作用。

沙龙虽小,因孙教授精辟独到、妙趣横生的评论,而富有了艺术和文学的感染力,以及愉悦的现场氛围……提一个建议,就是画面中没有像影视剧中没有高潮。

罗唐生

总评,孙老的发言大家听到了,过程真实客观感人,黄莱讲述艰难创作历程可贵,但昨录音部分断层,后来大家的发言断断续续,不知何故我与黄莱兄发言没录完整,可能让人误解,我强调中国画(包括文学艺术)要有哲学思想还要有大悲怜大情怀,而黄莱恰恰让我看到了这种哲思光芝,新作长卷苍苍茫茫,集天地之气,让我找到知己,让我想起我们的母亲河《闽江》,故我一直追寻他。后来得兄认可,当我朋友。这是让我喜悦的,至于说录音,他说,我发了很多(指微信中发的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作品,有的好,有的垃圾。这可探讨,因为我关注的有诗,书法,绘画,还有生态艺术村活动。他兄这样理解是他的看法,不针对某个具体的人和作品,所以我接上了话,可惜录音断了。)黄莱兄作品如东方健所说成就指日可待。可喜可贺。当务之急是兄自己的艺术主张得向外宣传,我们己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议接下去可拟对接我长诗《闽江》(因十八年的时间,送它上新中国网络百年百人百诗)为文脉,系统地对接生态,自然,地理,因兄的画有哲学思想之光闪烁其中,有悲悯情怀之内涵而气质却能浑然昂扬向上。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目前中国画界所缺少的一种贵之气精神。我们接接地气就非常好了。智者为苍生万物,为良知和生存价值而活,只有庸人才为名为利。唐生简评黄莱新卷。

黄莱:

你所说的正是我之所行的,日后我会不间段以文字形式闸述自己的艺术观点,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内涵及艺术表现手法,自身艺术价值的提升,不在于名与利,而在于告慰自己的良知,以及象唐生兄、孙等众朋友们的关爱。

黄莱:

“总评”是对我的鼓励与期待,我会珍惜每位朋友对我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宝贵意见。唐兄,我看了你发的有动感`且配有曼妙音乐的沙龙视频,好极了,谢谢!

罗唐生:

这是我早交待陈涛的,是想让兄一个惊喜

附:

蛮荒秘境之下的狂野

-----与黄莱对话他的中国画的媚气、狂气与大气

     主笔:罗唐生

一、结缘

当我与孙绍振导师和著名中国画画家黄莱三人远离都市喧嚣,洗却凡尘,驱车千里,爬上千仞峻峭奇峰,到东越文曲石子寨之巅体验写生生活,酝酿着超脱画境的之美。我们站在高山眺望,左侧有一条狭谷浪花恰似一条银练倾泻而下,沿溪挤肩而过,长长的白练铺向远方,而河水是怎样带来许多奇特的九龙壁呢? 我们仿佛又回到新石器时代——耕作,燃起木柴,炊烟袅袅,狩猎烤鱼,遇上神塔,狼烟狐媚,诡秘仙人。。。。。。

《逍遥游系列》142cm×350cm

过月余,我又与住在闽江之畔的中国画黄莱、孙绍振导师、吴盛辉等人越过乌龙江之水,靠近佛,在它的身旁智恒旗山,于脉搏跳动中,与李贵生兄在旗山论水论艺。无论从情感之间拉近距离,还是以遥远闽江流域血脉之流畅来说,都是达到境界的彼方。此时我们又展开想象,随着艺术的翅膀飞翔,从闽江源头建宁高山之巅,在隆冬飞雪中孕育闽水,或从武夷高山另一头的建溪之血脉交融于水,再从连绵的群山之巅,万仞崖壁之上的秘境之中,有狼有虎有鸟在森林与田垄之间望着烟岚和流水密密地汇集,然后形成建水,以千钧一发之势,经过跋山涉水,千难万险,来到闽江,然后分流到乌龙江,却从智恒旗山擦肩而过,形成一条中国画之长廊。其间之故事是你否让您动容,心情是否会汹涌澎湃呢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五》46×174cm

是的,我们在智恒旗山论水论艺。确切地说,只能在盈盈一水间,于水车轱辘,山野,田园的风景雅趣中,在晚风习习中听蝉,于月光下拾掇自己在水湄间的倒影,那摇曳多姿于水中的一定是浪漫的山花和各色各样的植物。我不是植物学家,但大扺能从流动的水雾与绿意之间,感受到水分的流动。那盈盈一水间,只有日日夜夜守候在智恒旗山的人方能细细品味得到。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四》46×174cm

左旗右鼓,美伦浩洋,我们如何将他们与水和绘画艺术联系在一起,只有以心交往之人,方能从我的心境和泪流满面或百感交集中,感受得到这种血脉相连和艺术交融。足伫于旗山之上,感受并抚摸着摩崖石刻凝固的时间里的峡谷幽深、峰石峥嵘、溪流明澈、瀑布飞泻、山花烂漫的景色,如何在漶漫的时空与风云际会中,通达艺术之笔生发开来。去世感受这闽山闽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致;或漫游在植被充实的森林间,踩着丛林间与枝叶中流淌下来的细雨。从如诗如画的心境中,沿鹰隼飞升的道路,探鹰与蛇影穿行于阳光与树影交错的层峦叠障的丛林之中,观烟云袅绕,白鹭祥飞,看长空碧野,川流不息,引小说一线“草灰蛇线,伏脉千里”。使得万千生灵濡染,氤氲出祥和与一派仙家的大气之象。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蛮荒秘境之下的狂野,在黄莱的画笔下如何将媚气、狂气、大气与这闽山之绿、闽水之情的艺术交融吧!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九》46×174cm

佛声中引来耳边清静之水。我在一则小诗中写道:智恒旗山色,云深不知处。草木空秋壑,蜿蜒峭壁出。仙迹耸入云,鹭鹤栖幽谷。果疏随风扬,水鲜映日出。今履登高识,三江侧身无?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二》46×174cm

二、闽籍著名画家对话之黄莱

蛮荒秘境之下的狂野

---与黄莱对话他的中国画的媚气、狂气与大气

主题人物:黄莱

黄莱,(别署莱戈)男,福建永泰人,幼承家学,先后就学于福建师大艺术系和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及研究生进修班。早年参加过第二届全国年画创作班,从事年画创作,曾评为优秀年画作品。同时涉猎过油画、水粉、水彩、素描等画种。中西兼学,穷研画之本法。为日后累年不懈地将主要精力用于重塑当代中国画的精神形态探索,打下坚实基础。作品以形成大生命、大空间、大气象之格局,为当代树立大中国画的表现图式,提供了范例。并在实践中撰写发表了不少立论鲜明的学术文章。其间也创作些国画作品参加国内外美展,并多次获奖。主要的有首届九华山杯书画大展获二等奖、二幅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首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大展,获优秀奖(最高奖)、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大展,获优秀奖(最高奖)、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大展、跨世纪中国画家作品展,获最佳优秀作品奖,中、日文化交流展、获日本每日新闻社国际赏奖、台闽文化艺术交流展,获阿里山文艺奖,以及中、韩、日水墨文化交流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展,及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展等。先后在福州、香港、台湾、德州、北京、济南以及福建美术馆、常熟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为收藏界所重。专著有《黄莱作品精选集》【荣宝斋出版】、《中华名家黄莱作品选》【天津人美出版】、《咀嚼绘画》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 等十多部个人专著,部分作品收入《中国画名家技法研究丛书》等丛书、名典。《八闽之子》、《海峡艺术名家》等省内外多家电视栏目拍摄个人艺术专题片。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亚洲画家联合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人大、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福建省花鸟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曾受聘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学院教授、亚洲美术杂志编委、福州市第十届人大代表、中艺福建书画院顾问等。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八》46×174cm

罗唐生:

孙绍振导师您好,您是第一位发现并一直关注黄莱先生的中国画创作的导师,请您说说黄莱的中国画?

孙绍振(著名文艺评论家、资深博导)

黄莱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试图以花、鸟这些大自然最具精神性的“自然物”为载体,表现出了现代人少有的沧桑感,浑厚、苍茫、博大,形成了黄莱独特的审美形态,为拓展当代大花鸟画的表现疆域,提供了新的表现图式。

罗唐生:

久未见面,今翻您画作,仍有感触,您之作品题材新颖独特,不仅有蛮荒之感,还有秘境之媚气、狂气和鬼气集于画中之大气,透露出一种恐怖、荒凉、强大的孤独氛围。世界仿佛是神统治下的诡秘之境,是美之创造,极具个性之神品也。这种拓荒者精神很值得当今画家学习。

《狼道系列之二》68×68cm

我曾有诗写过。如:遗弃的山冈

我爬上遗弃的山冈,发现

早先被野兽踩过的花朵

没有踪迹,无人居住的山冈

满目住着惋惜和痛苦

各色花朵都已经消逝了

呐喊也只能揪出时间的忧伤

空寂的一片草

对于过去与将来

没什么两样

而花朵被野兽踩过

被人唾骂过

就再也不是花朵了

迷雾仍在山冈踌躇

令人痛惜的早逝

在我,已从沉睡的梦境醒来

脚步踏上无人居住的空旷

自此,被野兽踩过的花朵

对山冈是一种隐喻

对我,却无法视而不见

黄莱:你好,罗大诗人!承你抬爱,愧不敢当。还祈多多赐教!

罗唐生:在哪呢?国庆到东越高老庄去体验下蛮荒与鬼秘境?

黄莱:在创作长卷,国庆体验一事,谢谢邀请,具体届时再告知!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一》46×174cm

罗唐生:听外面传兄在早期有被福建画坛排挤?

黄莱:外面所说的也不尽然!丁老先生对我还是厚爱着(只是有件事我未处理好,得罪了他),加之早先探索,作品难免有脏、灰之状,人有微言,已属正常,也不可能都像孙大师那样具有前瞻性。唐兄礼贤下士,再度相邀加盟中艺,令我感动,我乃一散户,多年独行,自由成性,做人为艺,但求俯仰自得,我之不才、鲜有成就,忝列中艺大家行列,亦感惶恐,故对兄之错爱,多有不恭,今兄不弁,我如遇知音,还祈唐生兄方家教正!你电话前,已写好,虽在电话已多沟通,但短信还发给你,以明心迹。

《狼道系列之一》136×68cm

罗唐生:也许东越之秘境会给您惊喜。欢迎兄加盟到中艺福建乡村艺术中来。诗画同源,结为兄弟,可成大事。期待中。长卷要有历史的长河,才会绵延不断,精彩不断。

黄莱:诗人笔下东越,令人心仪!我画长卷(是手卷)此形式已被人购走,故重绘一幅,以备展用,你是诗人又是著名艺评家,艺术创作与良性发展,需你这样评论者介入,同时提升鉴者审美力,方为正途。可否就我的画再给配一首诗?

罗唐生:欢迎兄加盟到中艺福建乡村艺术中来。诗画同源,结为兄弟,可成大事。请批评诗《幽谷》

幽谷

山脉下

最后一道幽谷

是通往地狱的一条必经之路?

我在幽谷里随处走走

目光惊羡于画面上的石匠

他在乱石丛中,凿着的石棺

也向西躺着

他说,时光筛选过的

就是神遗落的

凿石声混合着他的独语

持续在幽谷回荡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二》46×174cm

黄莱:请允许我戴上眼镜拜读你的诗,很好,非常感谢您的厚爱!以翼黄莱的这块″艺术潜力股"在你的提携下做大、做好,共享你我未来的艺术世界。

罗唐生:中艺福建书画院顾问!

黄莱:仰仗唐兄了!

罗唐生:我们一一去写生,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精气神。

黄莱:好好。

送兄一首诗作为结束吧!

雾中红狐

罗唐生

雾中红狐不会让你有太多的张望

在潮湿的江南,昨日的阳光还未醒

今夜的浓雾就要裹你匆匆上路

为这贪婪的爱情,他会在街头露出狰狞面孔

警钟一再鸣响,红狐还是要去闻腻味

在小城,在山野,她暗送秋波

一垅垅的梯田抄袭去年的旧情

她的妩媚,巧言,精明

红衣少女般撩拨你,让你的性情迷醉

——当猛兽将要从你的头颅劈来

你可能会成为叛徒:手足积怨或亲情相残。这些手势

很久以前就消隐在深山老林

如今红狐再度需要你误入迷途

危险的事叩问你的心弦

制造的事端

多年以后还会暗伤水底的石头

《苍生》59cm×78cm

黄莱:谢谢!

罗唐生:请问吴盛辉,您对黄莱的中国书画是如何理解的?

吴盛辉:认识黄莱先生是在一次展览讲座的时候,前几年他到厦门办个展,朋友在展厅为他办一个讲座,邀我跟他一起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画。记得时间是晚上,我到展厅他正给大家讲书画,我先看他的画,再坐下来听他讲。他并没有介绍自己的画,而是讲了一些他自己对中国画的看法,这很令我感到意外。接下来轮到我讲,因为不认识,也不了解,我也没讲他的画如何好,而是告诉大家要从十个方面去判断一个画家值不值得收藏。他讲的慷慨激昂,我讲的也我很投入,没想到之后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七》46×174cm

经深入了解,他祖籍福建永泰,现住福州,幼承家学。先后深造于福建师大美术系和浙江美术国画系。早年参加过全国年画创作班,从事国画创作,同时涉猎过油画、水粉、水彩、素描等画种。中西兼学,穷究画之本法。为他日后累年不懈地将主要精力用于重塑当代中国画的精神形态探索,打下坚实基础。目前还担任相关协会的一些职务,以前比赛比较正规时他经常获奖,对这些他从不提起,因为他觉得在目前艺术界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提这些他感到无趣!他的作品以形成大生命、大空间、大气象之格局,为当代倡导大中国画的艺术主张,开疆辟域,做了有益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撰写发表了不少立论鲜明的学术文章。

中国书画是如何能把自己艺术思想讲清楚的人不多,黄莱先生在他的“咀嚼绘画”的论文集里把他的大中国画观讲的很清楚。我有幸常常先拜读他写的一些文章,他的艺术思想是:中国文化(主要指艺术)应该用再生力延续着自己的辉煌。大中国画要无内界,中华文化精神无内界、笔墨无内界、工具材料无内界、大中国画本身形式不分界线、本体手法不分界线,只对外来画种有界。他强调让宣纸“吃饱”,作品浑然天成;强调国画与玄学结合,认为天资属深奥微妙的“玄”学。这门玄学的学问才是真正成其为家直至为大家的关键所在。他重视形又轻视形,从形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把有形化为无形,不受形役。强调重视线条又弱化线条,达到“浑化合一”的艺术效果。他提倡墨色交融,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他的这些片断思想充分展示了他的大中国画的新思想观念。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十》46×174cm

从他艺术思想我可以感受到他对美术发展的自信和先知。这对当下“图像时代”中国当代美术的回归与超越起到引导作用。作为敏锐的艺术家,他的“大中国画无内界”说是对中国美术发展敏锐观察和对中国大国文化的先知先觉。他强调“让宣纸吃饱”,作品浑然天成,不单纯是创作技法的问题,更是一种很接地气,包容的大心态。他的“玄学”观是对中国美术博大精深、永久不息的最好解释,给当下别有用心、糊涂跟说“中国美术穷途末路”的人当头一棒!他“浑化合一”的笔墨观,既体现他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也展现了他作为当代文人风骨和担当精神,这是当下美术界最应当提倡和弘扬的。总之,他是大中国画的开拓者,也是领头人,应当得到当下艺术界足够的重视。

  名家精彩点评扼要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六》46×174cm 

洪惠镇:著名美术评论家、厦门大学教授

黄莱的花鸟画,关注大自然和生命,这是黄莱花鸟画的核心价值,以此来提示生命的真谛,是位很有深度、很有价值的画家,目前,这样的画家很少。

  

《苍生系列•十条屏之三》46×174cm

 吴辰旭:著名艺术评论家、甘肃省文学会会长

黄莱力橥“中国画无内界”这成为他创新的理论依据,他把中国画三大体系,工笔画、写意山水画、写意花鸟画的边界完全拆除,用体现他哲学思考的意,重新组织画面,既有写意的率性和概括,又有工笔的精细和生动,以凸现用视觉形象进行哲学思考的特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黄莱是变革时代进行哲学画创作的第一人和开创者。

 

《狼道系列之三》68×68cm

  王九龄:著名美术评论家 投资时报总编

黄先生的绘画技法和绘画语言的使用,很多看过他的画的人都在惊叹作品时对技法颜色驾驭猜测并叹为观止。自然幻化的肌理效果与精工细琢的绘画互相渗透,混成一体,产生了极鲜明的特色,兼具有颇高的难度。可以说他以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新的探索;他往往喜以山花野草﹑飞禽走兽﹑云海苍桑等充满大自然气息的内容为主题。在这种独特绘画语境里黄先生如鱼得水。终于创作了具有极高难度的泼彩现代工笔新画风-苍茫艺术。

  

《墨海中立定精神》26cm×173cm

 王振华:著名画家 、亚洲画家联合会主席

黄莱的画我已经关注很长时间了。从福建走出去很多很有名的很有学术做为的画家,我很喜欢《苍生》这一系列的作品,我想他是一位有思想、有生命、有创新的优秀画家,是福建省一流的画家,我相信他就像他的画《苍生》一样是很有生命力的。

  选自洪恵振撰写福建花鸟画概述、刊在《中国花鸟画.1998.2》

黄莱从花鸟画原本的唯美表现,转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使立意加入现代意识,颇有发展前景。二是传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